國家碳中和戰略啟澳商機

【來源:澳門日報】近月極端天氣肆虐全球,單是我國河南、湖北、山東、陝西等地迎來百年一遇的極大降雨,水災帶來生命財產的損失。頻密的災難和氣候全球暖化密不可分。比爾蓋茨在《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一書提到,人類活動的五大排放佔比依次為百分之卅一的生產和製造,百分之廿七的電力生產與存儲,百分之十九的種養殖業,百分之十六的交通運輸,百分之七的取暖和製冷。中國是全球製造業大國,也是電力能源消耗最高國家之一。習近平主席多次提到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經濟模式對國家以至世界顯得刻不容緩。

    習主席在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到,中國力爭二○三○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二○六○年實現碳中和,向世界作出莊嚴的減排承諾。碳中和是各國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終極目標,碳達峰是碳中和重要里程碑,越能將峰值降低,越有利依靠大規模植樹及碳捕獲等技術早日實現碳中和。今年開局“十四五”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橫跨碳達峰關鍵節點,“十四五”時期是碳達峰攻堅時期,極需要制定三○年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完善能源消費和總量雙控制制度,實施以碳強度控制為主,碳排放總量控制為輔的制度。綠色發展是構建國家新發展理念重要一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可見未來五年在新舊動能轉換,製造業清潔生產,減低單位GDP能耗等多個環節攻關需要國內外科技創新的開發及引進。

    加強電動摩托普及

    澳門不論為自身設定達碳達峰及中和的目標,或是利用澳門平台加強環保科技的引進及研發,同樣需要為國家出一分力,當中蘊含極大商機。澳門主要溫室氣體排放分為固定污染源和移動污染源,由於缺少重大工業和製造業,主要污染源來自機動車為主的移動污染源,澳門在“一五”時期,已分別從進口新車輛、在用車輛尾氣排放標準、車用燃料及推廣環保車輛等,按序推進各項改善政策措施,當中《淘汰重型及輕型二衝程摩托車資助計劃》顯著成效,未來可考慮利用《環保節能基金》加強電動摩托車在澳門普及。本澳固定污染源來源於電力、水泥混凝土生產、工商業酒店鍋爐等,根據《澳門重大固定空氣污染源排放標準及完善監管制度》近年已先後就不同固定污染源制定行政法規監管。

    用好綠色金融平台

    澳門的國際環保合作論壇及展覽已舉辦多年,為歐盟等先進的環保技術進入內地市場提供很好的平台,今年原本是疫後第一次復辦,但月初突如其來的疫情,只能線上參會,成效大受打擊。正如行政長官賀一誠日前回覆議員提問,提出鼓勵業界引入綠色金融標準,並指出目前已有本地金融機構發行約七十億人民幣綠色債券,並有數隻綠色債券在澳掛牌上市。隨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出台,澳應更好借助展會發揮地區綠色金融平台作用,為發展人民幣計價結算證券市場增添綠色元素,助力國家碳中和戰略,走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澳門中華總商會

    策略研究委員會主任  

    馬志毅

陳守信:灣區資源互補助澳拓金融科技

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及外匯管理局日前聯合發佈《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澳門金融管理局行政管理委員會主席陳守信表示,該《意見》為澳門金融業拓展市場空間,有利金融業發展。未來澳門金融業可借助灣區城市的資源,進行優勢互補,引入特色的金融、科技企業,協助澳門發展金融科技。

%e9%99%b3%e5%ae%88%e4%bf%a1

 促金融機構雙向發展

    陳守信表示,該《意見》與去年國務院公佈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基本方向一致,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及外匯管理局根據各自的範疇,深入具體點明支持方向。當中表明市場開放、創新政策,推動大灣區金融業發展,例如大灣區中的內地金融機構與港澳金融機構雙向發展,為澳門金融業拓展市場空間,有利澳門金融業發展,推動大灣區建設。

    《意見》中提及的工作,有些已落實。如澳門居民可在澳門的試點機構開設內地銀行賬戶,實現遠程開戶,以及澳門電子支付工具延伸至珠海使用等。《意見》進一步強化這發展方向。

人才建設方面,澳門金管局已與珠海、深圳相關金融監管部門簽訂合作備忘錄,強化金融監管及人才培訓等工作。去年十二月已於澳門、珠海橫琴及深圳舉辦第一期“債券管理高級研修班”。待疫情緩和,將繼續結合灣區資源共同舉辦培訓課程,例如與深圳開展金融科技培訓。

    引金融科技平台落戶

    《意見》中提到金融科技發展,雖然澳門在金融科技方面比內地、香港弱,但大灣區發展強調互補不足,澳門金融市場屬開放市場,一方面持續做好推廣,另一方面優化本地軟硬件基建,同時會把新的金融科技概念引進澳門,如去年已有虛擬銀行落戶。因此,澳門可把握用好大灣區資源,引入金融、科技企業或金融科技平台落戶,配合金融業發展。

    《意見》中強調要防範金融風險,他指出,任何創新、開放的政策,一定可能引伸風險。當局在現有機制下,加強與內地監管機構協調、合作。例如該局每年兩次與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定期召開交流會,就監管機制溝通。去年下半年就洗黑錢、反恐融資等作交流。未來會繼續加強合作,強化跨境監管、風險防範等應對機制,構建長效措施。

澳籌建中央證券託管系統

    近年澳門金融機構積極開展債券業務。澳門金融管理局行政管理委員會主席陳守信表示,金管局正計劃構建符合國際標準的“中央證券託管系統”(CSD),令未來在澳發行的債券可面向國際銷售。局方去年底成立工作小組,着手準備該系統的軟硬件基建準備,預計兩至三年內完成。

    陳守信表示,澳門背靠祖國、面向國際,有“一國兩制”優勢,也有中葡商貿服務平台的定位。在發揮優勢,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及大灣區建設、澳門“一平台”的定位下,聚焦債券發展是澳門金融業未來發展的其中方向。

    金管局內部去年底已成立工作小組,正計劃構建符合國際標準的CSD,連接國際的證券託管系統,令未來內地、外地機構在澳門發行的債券,可在國際市場銷售,助力人民幣國際化。除系統硬基建,法律的軟基建也正在進行,因涉及內容較多、較新,且要與國際法規接軌,保障投資者利益,令市場對此有信心,故工作時間需時較長,預計兩至三年內完成相關基建工作。

澳擬引綠色金融認證標準

    在綠色金融發展方面,澳門金融管理局行政管理委員會主席陳守信提到,金管局與環保局、銀行公會已就《共同推動澳門綠色金融發展》倡議書達成共識,引入國家及國際的綠色金融認證標準,擬於短期內簽署。

    金管局與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的合作機制包括推動綠色金融發展。澳門內部方面,該局已就發展綠色金融開展工作,包括與環保局、銀行公會簽署《共同推動澳門綠色金融發展》倡議書。

    三方經過磋商,對倡議書已達成共識,主要是引入國家及國際的綠色金融認證標準,透過倡議書推動綠色金融發展,並會配合廣東省的綠色金融項目,持續開展綠色金融工作。在此基礎上,希望未來配合大灣區統一的綠色金融認證標準。

下半年推跨境電子繳費系統

    為方便澳門居民繳納廣東省的帳單費用,金管局正構建“粵澳跨境電子直接繳費系統”。澳門金融管理局行政管理委員會主席陳守信表示,該系統初期提供單向服務,針對澳門居民繳付廣東省的帳單費用,為居民在廣東省生活提供便利,系統下半年可推出。

    金管局去年與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磋商建立“粵澳跨境電子直接繳費系統”,希望借助該平台,為居民提供便利的跨境支付繳費渠道,配合大灣區發展,也方便居民在廣東省生活、營商、學習。

    該平台的構建工作已“做得七七八八”,今年內可推行。初期主要是單向服務,方便居民透過系統繳交廣東省的帳單費用。至於“澳門港元即時支付結算系統”(現在已有澳門元及人民幣的即時支付結算系統),同樣計劃年內上線運作,屆時將可提升支付系統的跨境對接、提高資金結算的安全及效率。

    聚合支付發指引

    另外,該局今年會就聚合支付發佈監管指引,要求所有移動支付收單機構必須參與。希望做到一部機具可開放受理所有電子支付工具,以及讓居民透過掃瞄統一的二維碼進行支付。目標是明年首季推出正掃及反掃的聚合支付。快速支付系統方面,由於需要有嚴謹配套基建,以及構建數據中心,工作時間較長,預計兩年內上線。

來源 : 《澳門日報》2020年5月26日採訪報導

 

何潤生:倡深化澳門中葡橋樑作用

   澳區全國政協委員何潤生關於發揮澳門中葡平台在“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獨特作用提案建議,繼續深化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系國家的溝通交流橋樑作用,建立中葡雙語人才培訓中心,以及助力雙邊企業“引進來、走出去”。

%e4%bd%95%e6%bd%a4%e7%94%9f

    商貿服務成果初現

    何潤生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借助中葡平台優勢,繼續深化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系國家的溝通交流橋樑作用。根據國家商務部資料顯示,去年一至九月我國與葡語國進出口商品總值超過一千億美元,充分展現出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的角色已取得初步成果。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及澳門未來的發展趨勢,中葡雙方的經貿合作將持續增多,必須透過不同的政策措施為雙方交流合作提供更適切和深度的支持,以深化澳門作為中葡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精準聯繫的橋樑作用。

    培育中葡雙語人才

    二是建立中葡雙語人才培訓中心,加強培育本地雙語人才。葡語在澳門普及一直偏低,宜加強培育雙語人才,多角度普及和推廣葡語教育,培養多方面的葡語高端人才,致力將澳門打造為亞太地區葡語人才培訓基地,為建立“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奠定基礎,也為日後協助中葡雙方更加深入合作交流提供條件。

    三是積極打造金融服務平台,深化“中葡平台”對接,助力雙邊企業“引進來”、“走出去”。澳門一直缺乏融資租賃的“軟環境”,需要借助資源政策的傾斜。應加強粵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推動澳門成為葡語國家人民幣清算中心及離岸市場的“納斯達克”,藉此鞏固及發揮澳門作為中國內地與葡語國家之間經貿往來及金融平台的聯通作用。

來源 : 《澳門日報》2020年5月22日採訪報導

葉兆佳:《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 為澳門金融業發展提供新機遇

完善澳金融基建  接軌三地

    《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指將加快三地金融業的融合發展。葉兆佳表示,雖然新冠肺炎疫情令三地通關受阻,但無損金融基建發展。澳門內部需要完善法律建設,健全、完善金融基建至同一水平。同時要加快人才培訓、引進力度,提升競爭力。

    葉兆佳指出,疫情令三地人員交流受限制,但疫情不會阻礙大灣區建設,粵港澳三地需持續做好金融業基建發展。澳門內部方面,受法律基礎等限制,債券發行、綠色金融等領域未必可大規模進行;在基金、資產管理等方面的法律,香港比澳門成熟,澳門甚至有空白,相關法律需要健全、完善,讓三地金融基建達至同一水平。

    此外,澳門金融業在現有模式、規模下仍有競爭力。隨着粵港澳金融開放,三地金融業的競合程度會提升,倒逼澳門金融業進步、提升競爭力。但本澳欠缺金融業人才,需要建立人才發展規劃,加強人才培育、引進的工作,這些都逼在眉睫,需加快填補短板,迎來未來的競爭。

%e8%91%89%e5%85%86%e4%bd%b3

中央金融意見助澳經濟適度多元

 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日前公佈《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立法議員、澳門銀行公會主席、澳門中銀副行長葉兆佳表示,《意見》內容全面,涉及面廣,提升大灣區金融服務的便利度,並肯定澳門的定位,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創造條件。

    推廿六項金改創新

    葉兆佳指出,《意見》經充分調研、論證,按照“遠近結合、民生優先、循序漸進、防控風險”的工作思路,圍繞粵港澳大灣區高品質發展、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合作互利共贏、市場化導向、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總體原則,聚焦金融改革的重點領域,部署五方面、廿六項金融改革創新工作,具有“金融政策全面支持力度大”、“着力提升金融服務的便利程度”、“區域融合雙向提升競爭力”等特點。

    《意見》制訂過程中,部分開放創新工作已落地實施,如監管機構容許遠端方式,讓港澳居民代理見證遠端開設內地賬戶的試點,同時開放港澳居民在內地使用移動電子支付工作等,這些民生金融方面等工作已取得進展。

    行政長官賀一誠在施政報告中提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的施政方針。該《意見》肯定澳門的中葡平台定位,並為澳門與橫琴深度合作、金融開放打破政策限制,為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創造條件。

    共同設立灣區基金

    另外,《意見》首次提出建立“支持粵港澳三地機構共同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相關基金”、“研究探索廣東自貿試驗區內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研究設立廣州期貨交易所”等創新舉措。這些政策是未來大灣區金融發展的大方向,反映政策思路有新突破,但具體如何操作、細節等需要三地金融機構再作研究。

    《意見》提升澳門參與大灣區建設的獲得感,部分政策短期內可看到效果。對港澳銀行業來說也是新突破,如支持港澳銀行在內地的分支機構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貸款服務,為港澳銀行在內地的異地經營提供重大便利,拓闊港澳銀行業在內地的經營地域。

    拓展銀行業務空間

    其次是“支持境外銀行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同時設立分行和子行”,為港澳銀行業在內地發揮子行或分行優勢、運行境內或境外兩個市場的資源提供政策依據,拓展港澳銀行業的業務空間。

    三是“擴大銀行業開放”,大幅放開外資在大灣區設立各類金融的門檻和限制,加快大灣區跨境金融的創新和合作。同時,大灣區內地方面的銀行業將可跨境為港澳企業提供服務,對企業來說也是重大突破。

    除銀行服務,在大灣區保險業、移動支付等領域都提出創新突破的服務,為澳門居民到大灣區發展、生活、營商、就業、就學營造一系列的便利條件。

灣區金融產品穩健先行

  《意見》容許大灣區內的港澳居民及內地居民雙向購買對方的理財產品。葉兆佳認為,為防範金融風險,預計港澳未來推出的灣區金融產品,以穩健、低風險的產品作先行先試,未來逐漸開放,穩步推進。

    葉兆佳指出,《意見》加快大灣區金融服務業融合,內地與港澳金融機構的服務具雙向性質,允許港澳居民購買大灣區金融產品,同時廣東省居民可購買港澳的金融產品。對澳門金融業界而言,競合情況增加,倒逼本澳金融業做好自身工作。

    內地居民對在港澳地區進行海外資產配置的需求一直存在,但總體不算暢順,過去也曾討論。內地與香港的理財通已有一定經驗,如“滬港通”、“深港通”等機制的做法,均值得參考。

    考慮到防範金融風險的重要性,未來港澳金融業推出面向大灣區居民的金融產品時,預計以穩健、低風險的產品進行先試先行,主要防範金融風險。待未來互相熟悉各自的市場運作後,再穩步推進、豐富大灣區的金融產品。

來源 : 《澳門日報》2020年5月20日採訪報導

李偉農︰澳門冇條件自我發展 大灣區機遇處處

候任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表示,未來要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站在明天看今天,大灣區是澳門的機遇,也是居民開拓事業的區域,國家有十五項惠及澳門的措施,門是越打越開,經濟部門可以整合更多孵化中心,讓居民進一步認識大灣區。他說,澳門沒有條件自我發展,內地市場很大,機會處處,但挑戰和競爭也相對較大,希望大家能夠為大灣區貢獻自己力量。

aamacau-photo-191202_1202_0807

李偉農又表示,關注外圍經濟多變對澳門的影響,特別是中小企方面。 澳門企業超過九成都是中小企,提供四成就業機會,任何國家和地區的中小企都是經濟結構重要部分。政府在中小企的貸款、稅務等方面都提供支持,特區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他認為,中小企亦需要創新求變,政府提供支持,亦需要中小企自我提升。

至於如何平衡勞資關係?李偉農說,澳門澳制度和傳統關顧勞工權益,而某些行業亦有人資不足的問題。他認為勞資政三方應該多溝通,減少誤會,相信解決方法不會只有黑與白,他沒有偏向但有平衡。

至於賭牌重新競投方面,李偉農表示,首要會全面審視和檢討過去近 20年開放博彩業的實踐經驗,在此基礎上審視、修改監管博彩業的法律法規,他預期,賭牌自競投、合同擬定和執行都會出現新問題,需要與時並進,「要快的不會拖、要審慎的不會馬虎」。他又強調,博彩業涉及的利益多元,但公共利益、澳人福祉一定是首位。他表示,競投賭牌工作「要快的不會拖、要審慎的不會馬虎」。

來源 : 《論盡》2019年12月2日採訪報導

梁維特 - 解放思想與大灣區各市精準對接

【正報訊】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表示,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是融合創新,要以改革和創新的思維,推動大灣區城市之間的深度融合和互利合作,包括推動法律和管理等制度對接,逐步消除區域內各種有形和無形的市場壁壘和障礙。從澳門的角度,也要求澳門解放思想,深化與大灣區各城市的精準對接,互補發展,同時要求澳門發揮綜合優勢,與大灣區各城市探索和創新合作平台或機制模式,突破制度障礙,以進一步擴大發展腹地。

20160222-054d_2100

圖片來源 : 新聞局

由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台灣工商企業聯合會、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和澳門中華總商會聯合主辦的「第十四屆海峽兩岸和香港、澳門經貿合作研討會」,昨日假美高梅舉行,邀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高雲龍、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吳宏斌、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馬有禮、台灣工商企業聯合會監事會召集人楊武男作開幕致詞。研討會圍繞兩岸和港澳地區如何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科技創新帶動經濟新發展,展開兩項專題討論。

梁維特在開幕致詞時表示,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是融合創新,要實現構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的目標,就要求要以改革和創新的思維,推動大灣區城市之間的深度融合和互利合作,包括推動法律和管理等制度對接,逐步消除區域內各種有形和無形的市場壁壘和障礙,進一步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和資訊流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的更加便捷有序流動。又認為,大灣區城市之間存在的制度差異,既是大灣區加快融合的難點,也是大灣區的優勢;大灣區建設可以是國際標準、國際規則與中國效率、中國速度優勢有機結合的創新「試驗田」、創新共同體。

他續指,從澳門的角度,要在新時代抓緊國家發展大勢,有效參與國家發展戰略,也要求澳門解放思想,深化與大灣區各城市的精準對接,互補發展,同時要求澳門發揮綜合優勢,與大灣區各城市探索和創新合作平台或機制模式,突破制度障礙,以進一步擴大發展腹地,並借助大灣區城市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在參與建設過程中,與大灣區各城市同步發展。同時,澳門也需要繼續努力發揮「一國兩制」、中葡雙語、良好營商環境等優勢,圍繞「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定位,結合「+澳門」的理念,以語言文化為紐帶、以經貿合作為主題、以產業對接和專業服務為支撐、以共同發展為目標,透過中國內地-澳門-葡國-歐盟;中國內地-澳門-巴西、拉丁美洲;中國內地-澳門-莫桑比克及安哥拉-非洲三條經貿路徑,服務大灣區城市的高質量對外開放,拓展葡語國家市場; 其他內地城市及台灣地區也可以乘上這列發展快車。他相信,澳門將與海峽兩岸的業界一道,有效把握這個重大機遇,加快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米健:《綱要》為澳帶來機遇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於北京舉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新聞發布會。)日期:28/02/2019

【力報消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28/02/2019)於北京舉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羅文,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林少春,香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澳門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局長米健出席。

米健發言時表示,《規劃綱要》把澳門列為大灣區發展建設的四個「中心城市」之一,使其具有「核心引擎」的地位,是國家對澳門的高度信任和期待,為澳門發展帶來千載難逢的機遇。

他表示,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規劃綱要》對澳門的平台作用予以進一步闡明;同時,將澳門定位為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顯然是對澳門特殊的歷史地位,特有的歷史文化積澱和豐富且成功的多元文化共存高度肯定。另外,《規劃綱要》的核心目標之一是推動廣州、深圳、香港和澳門的科技創新走廊的建設,而澳門也成為這一走廊中的支撐點,這既是澳門的擔當,也是對澳門的挑戰。

(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局長米健。)

 

馬志毅 : “核心引擎”地位 - 澳門新機遇

城勢論壇探討澳門新機遇

【澳門日報消息】獲國家信息中心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中聯辦經濟部指導,由未來城市發展(澳門)論壇組委會主辦的“城勢‧2019未來城市發展(澳門)論壇”,上午9時假漁人碼頭會展中心開幕。會長吳東秒表示,活動旨在推動澳門藉助大灣區平台,創造新的機遇,特邀海內外及灣區各市專家學者與會,從公共安全、教育、健康、科技至城市思維模式等角度進行思想碰撞,解讀未來。

65a3f8855923a88082fadb0a290f3862

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行政委員會主席馬志毅致詞說,《粤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澳門列為大灣區發展建設的四個“中心城市”之一,具“核心引擎”地位,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定位為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是對澳門特殊的歷史地位,獨有的歷史文化積澱和豐富且成功的多元文化共存的高度肯定。

澳門近年來對科技的投入不斷增加,把澳門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珠江西岸科技創新基地。政府相關部門已與阿里巴巴、微眾銀行等科技企業合作,不斷推動城市在交通、旅遊、健康、企業員工培訓等多方面深化數位化佈局。今年3月,微眾銀行與科技發展基金簽署合作協議,雙方以金融科技為橋樑建立長期合作關係,通過區塊鏈、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創新技術,共同推進澳門特區的智慧城市建設與未來型城市發展,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能力。

穆欣欣:識休閒內涵助建世旅中心

zhe5ni4v5puqr1il_a7ca

圖片來源 : 新聞局

識休閒內涵助建世旅中心

【澳門日報消息】在文化和旅遊部長雒樹剛會見促進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訪京團時,澳門文化局長穆欣欣談了她對 “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這一概念的理解和認識。

    她表示,科學史告訴我們,一種新事物的認知,一個新領域的創建,常與一些基本概念息息相關。雖說凡事最忌概念化,但概念的正確把握卻是必需的。

    因此,我們在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時,首先須正確解讀其概念,以尋求科學的理論支援。而事實上,解讀概念的過程,也就是展示相關領域的模式及其基本問題的過程,從中將揭示出領域拓建的切入點和着力點。

    穆欣欣在談了關於“世界”的含義及其要求後表示,要認識“旅遊休閒”的文化性內涵。應注意兩個維度。

    其一,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維度。研究表明,在經濟發展適度多元的戰略構想中,所謂“旅遊休閒”,並非博彩業旗下的旅遊休閒,而是作為經濟發展的另一“元”的“文化旅遊休閒”。

    據統計,去年來澳旅客已達三千五百萬人次,澳門事實上並不缺少旅客,而是缺少真正在“文化旅遊休閒”意義上的旅客。中央提出 “澳門經濟發展適度多元”的戰略指引,意在於博彩業之外拓出新的一“元”或若干“元”,特區政府深感其對澳門經濟轉型和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已將充分發掘文化資源,發展文創產業,提供優質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開拓文化旅遊休閒客源,作為一個施政重點。

    發揮澳獨特作用

    其二,區域一體化的維度。當今世界,不僅是經濟全球化時代, 更是區域一體化時代。澳門的進步和發展,一定要與周邊地區的進步和發展聯繫起來,才能實現預期目標。今年二月國家頒佈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澳門列為“中心城市”,要求發揮 “核心引擎”作用和“輻射帶動”作用,這是對澳門歷史地位、制度優勢和獨特作用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

    她表示,澳門如何從自己的定位出發,將“世旅中心”建設與大灣區建設結合起來,實現三地互動互補,共贏並進,這已成為特區政府着力進取的一個重要方向。

    穆欣欣強調,就世界而言,將澳門獨有的人文資源融入旅遊休閒,形成獨特的旅遊休閒產業,務求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優,人優我新。 只有這樣,澳門的“旅遊休閒”方能獨樹一幟,真正成為世界“中心”。

 

資料來源 : 〔澳門日報〕

楊道匡:海洋經濟是粵港澳大灣區新方向

【巴士的報澳門版消息】廣東政協第十二屆二次會議首次仿傚全國兩會舉辦委員通道,澳門委員楊道匡早上在委員通道發言。楊道匡表示,相信海洋經濟將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新方向,他提出 3項建議,首先可透過發展漁業,海洋裝備製造和海洋科研,建立海洋經濟產業區,構建國際經濟合作新平台;其次是參考港珠澳大橋粵港澳 3地聯合工作的案例,建立新型城鎮群,共同參與城市規劃和管理,並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第三是把大灣區作為助力國家對外經濟的支撐點,促進海上絲路沿線國家地區的投資基建,以及金融、貿易和文化交流。他相信港澳在當中可以發揮作用。資料來源 : 〔報章〕

楊道匡(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