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業向上,好學不倦——國家職業資格高級技師蔡添明

        現年五十八歲的蔡添明,出生於福建,經歷過文革時期讀書艱難的日子,但憑著堅毅不屈的精神,成功入讀泉州師範學院物理系,畢業後當上物理老師。1984年來到澳門和家人團聚,他在報紙上看到船公司招聘技術員的廣告並成功應聘,一做就是三十多年,從一名工程技術員晉升為現在的電氣工程師。

        蔡添明在工餘時間不斷自我增值,進修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學士學位課程,考取了國家職業資格高級技師證照,成為國家一級技師。一張張證書、證照,一段段艱辛的歷程,印證了他好學不倦的精神。

1

      現年五十八歲的蔡添明,是一位擁有國家職業資格一級(高級技師)證書的工程師。

 

努力不懈,逆流而上

        蔡添明出生於1960年,經歷過文化大革命時期。蔡添明回憶說,當時能有機會讀書已是幸運,考上大專院校更是十分難得的事。在知識教育匱乏的時代背景下,蔡添明憑著堅毅的努力“逆流而上”。

  他笑稱自己只是幸運:“那時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後的時期,我們是文革後第二批參加國家統考的應屆畢業生,在那年代統考能被錄取非常困難。因為在文革期間,有很多‘老三屆’沒有機會報考大學,所以在1978年參加全國統考的考生中,除了我們應屆畢業生外,還有各年齡層的人來報考,非常多人參加考試,錄取率很低。在那個年代成為一名大學生是非常困難的事,能讀到高中已算不容易,更何況能成為一名大專院校的學生,是多少年青人夢寐以求的奮鬥目標。我們學校高中畢業生有將近二百人,只有兩個人考到大專院校,我們這一代的人對知識的追求是相當渴望的。”

  蔡添明就是被大專院校取錄的其中之一。1978年,他考上了泉州師範學院修讀物理系的大專學位。大專畢業後,他當了四年物理老師,在當老師期間,他對電氣電路方面產生了興趣,利用物理實驗室的設備,潛心研究電磁現象、光電技術,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把所掌握的知識技能應用到日後的職業工作崗位上。

R:  138 G:  255 B:  169 X:20568 Y:17088 S:  156 Z:   20 F:  298

以家庭為重的蔡添明,當初放棄了教師“鐵飯碗”來到澳門和家人團聚。(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醉心工作,累積經驗

      1984年底,蔡添明來澳和家人團聚,在選擇家庭團聚和放棄得來不易的穩定職業上,他也曾經有過糾結:“當時申請來澳門也是有所糾結,因為那時澳門整體經濟不怎樣好,工作不好找,工資又不高,正在內地當老師的我薪酬福利穩定,要在‘鐵飯碗’和來澳之間取捨,放棄職位來澳門是一個不容易的決定。”

  初到澳門的蔡添明,要重新適應環境,經朋友介紹找到一份在電子廠的工作:“在八十年代初,澳門電子廠比較興旺,主要是生產錄音機、收音機、電子鐘等大眾電子類產品,我進了電子廠工作一年,也將在物理專業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工作上。之後看到報紙招聘,於1986年1月入職遠東水翼船公司工程部任職技術員,後來晉升為工程師。”

3

三十三年來於船公司任職的蔡添明,醉心鑽研夜視系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蔡添明剛進公司時,對高速船舶的工程維修並不熟悉(因採用的是世界上少有的美國波音高速噴射船),在遇到技術難題時,他本著去克服、去學習的心態虛心誠懇地向師傅們請敎,得到師傳們的言傳身敎,從解決難題的過程中學習了技術,累積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與此同時,蔡添明亦購買很多相關書籍自學鑽研。隨著公司業務發展,他從最初入職時的維修電工崗位,調配到專門研發微光夜視系統的新技術開發團隊工作。

  蔡添明說:“感激公司投放資源,讓我們有機會在香港理工大學梁家灝教授(技術顧問)和高雲集工程師的帶領和引導下,整個研發團隊一起齊心協力設計、研究、升級應用於高速船舶的微光夜視系統,該系統於1991年代表公司榮獲‘香港工業獎’。我其實並不是比別人聰明,只是很用心去鑽研和解決與所從事職業相關的技術,俗話說得好,‘幹一行愛一行,做一行精一行’。”

  蔡添明特別專精於微光夜視系統,據其介紹,該產品最初是應用於軍事上,它能夠讓人們在漆黑的夜間清楚地觀察到海面上或陸地上的實況,屬於敏感的軍事受控器件,市面上並非能隨意購買得到。正因為它不是一種普及技術,肯花精力和時間去研究的人少之又少。三十三年來,蔡添明在微光夜視系統方面的鑽研和努力沒有白費,造就了他今天掌握了這方面的精湛技藝,並應用相關技術,守護著港澳高速船舶夜間的航行安全。

 

敢於嘗試,挑戰自我

        為了證明實力,蔡添明從2008年開始考取國家職業資格,如維修電工職業資格證書、國家職業資格最高級別的一級(高級技師)證照。蔡添明說,由於國家大力推行及鼓勵持證上崗,為了保證持證者的質量,高級技師資格證書的考核非常嚴格,合格率很低,能成功通過考核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憑著不懈努力,蔡添明在2012年通過了考核,成為了當時為數不多能通過此證書考核的人。

4

為了考取國家職業資格,蔡添明時常在工餘時間上課進修。(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蔡添明稱考取證書其實是自我挑戰,希望對自己有個交代,用職業證照證明自己的技術水準,“為了考取職業證照,我充分利用休假日和工餘時間,常常六點下班後去珠海職業技校讀書,到晚上十一、二點才回家。從四級的技工級別一直讀到最高級的一級技師。國家職業資格的考核條件非常嚴苛,並且有年資工齡規定,學習的內容很廣泛,除了理論知識,更講究實際工作經驗和嫻熟的實際操作技能,還需要撰寫論文和論文答辯等等。我考取了國家職業資格,澳門和內地互認,我亦擁有澳門的高級技師證照。”正是這種堅持的精神,讓蔡添明成為澳門少有的高級技師。

5

蔡添明到珠海參加國家職業資格鑒定考試(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澳門政府為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為居民在職業向上流動創造條件,大力推動居民考取職業資格證,勞工事務局推動“一試兩證”,讓居民可以通過一次考核,便能同時考取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和勞工事務局獲發的職業技能證明。勞工事務局更提供培訓課程供學員免費報讀,再考取證照。蔡添明認為制度很好,值得大力推廣,讓更多人獲取屬於自己所從事職業的資格證明,增值了自己也保證行業的健康發展。蔡添明亦期望未來澳門能完善職業教育尚存的不足之處:“我認為澳門在綜合性、規模性的職業教育方面的資源投入仍然不足,職業工人的人才培養和專業的技師學院構建仍然欠缺,政府在職業教育的宣傳和推廣力度有待加強,企業的配合和職工個人的參與非常重要,缺一不可;期望將來在法律上也能有所完善,參考鄰近地區實行強制性持證上崗政策,既保證工程質量也保證工人的自身安全。”

6

蔡添明成功考取了國家職業資格高級技師資格,成為澳門少有的高級技師。(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學無止境,老有所為

       蔡添明對追求知識的渴望從未停止,儘管他時常為了工作而購買書籍鑽研,但仍覺得不足。2009年,五十歲的蔡添明報讀了大學本科:“自己買書研讀會覺得知識零散,我希望更有系統地學習,於是我報讀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的課程,修讀了兩年半的本科專業,對系統性知識也有更深入的掌握和理解,通過專業化的學習後基礎更加紮實,對工作也有很大的幫助。”

sdr

蔡添明努力增值自己,參加職業技能鑒定考評員培訓班。(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蔡添明指在工作上遇到最大的困難是專業英文名稱,他在工作時經常會遇到不懂的英文詞彙,需靠翻查字典和鑽研電路圖的原理來理解系統的結構和規律。為了彌補英文的薄弱環節,蔡添明參加了由勞工事務局推出的“中壯年人士就業輔助計劃”,學習“實用英語進階課程”、“旅遊英語課程”等等。他好學不倦,學習不同方面的知識,還考取導遊資格、國家職業指導師資格等等。直到現在,他晚上還會不時通過手機APP在“中國大學MOOC”在線學習平台讀網課,踐行“持續學習”的精神。

8

當時快五十歲的蔡添明為了更有系統地學習,報讀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課程。(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蔡添明認為, 如今社會有好的經濟環境和學習環境,要把握好機會,做足準備,充實自己的競爭力。 他寄語年輕人:“遇到難題,不要為自己設限、框住自己不去求知,要多學各門知識,要有未雨綢繆、居安思危的心態裝備自己,迎接未來職業旅途上的挑戰。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努力才是成功的基礎。”

bty

蔡添明是澳門工程師學會一員(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跨過低潮,逆風追夢 Captain Lam

(Captain Lam林家全:是澳門首批本地的飛機師之一)
 
  祼辭需要勇氣,更勇敢的是裸辭是為了要去追一個沒有人做過的夢。
  澳門國際機場於1995年落成使用,1999年林家全大學畢業後,考進澳門航空當空中服務員,做著人人稱羨的“空少”工作。但他卻心生疑問,為什麼機師都是外國人?難道澳門人就做不到嗎?於是家全連同三位志同道合的空少同事,趁著二十出頭,決心“祼辭”,離開“舒適圈”到澳洲考取機師飛行執照,成為首批本地飛機師,逆著風圓機師夢。
 
1
林家全是澳門首批本地的飛機師之一,逆著風圓機師夢。

 

空中少爺唔易做

  在九十年代,坐飛機外遊還是一種奢侈的享受,“你今日飛邊度?”是空中服務員和機師的問候開場白,他們能自由自在,寓工作於旅行,讓人羨慕不已。1996年,林家全還在讀大學時,已應徵過澳門航空第一屆空中服務員,可惜失敗了。
  三年後,家全再次挑戰投考,最終錄取了四人,家全是唯一被錄取的男士。他當初以為做空服員很簡單,投身時才發現有不少困難:“最初以為當空服員只要外表好、派餐、有笑容就夠,但後來才知道和想像中的差別很大。因為實際上,空中服務員要注意飛機的安全、緊急程序、指導客人如何逃生、為他們急救等,須接受定期培訓,有很多英文書籍要看,更要有團體合作性,後來訓練時才知道要學那麼多東西。對來我說,起步時確有因難,但凡事都有可能,只看你是否願意去學。”
 

自資到澳洲考機師牌

  做了三年空服員,上班四處飛、假期多、工資優厚,絕對是人人稱羨的工作,家全也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但當年二十出頭的他開始思考人生的可能性,他說:“那時我心中有個疑問,為什麼機長都是外國人?是不是外國人比較聰明?難道澳門人就不行?我不覺得我們比較蠢。我和三個同事聊天時也有同樣的想法,覺得沒可能做不到,於是便開始想到考機師執照。”當時澳門並沒有出現過本地或華人機師,他們連向前輩取經的機會都沒有,但卻有著“發現新大陸”的冒險家精神,家全與同事一行四人決定 “賭一把”辭去空服員的工作,自資到澳洲考機師執照。
 
2
2000年時,家全辭去空服員的工作,到澳洲考機師牌照。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2000年,家全等一行人正式出發去澳洲“學飛”。一般人考機師執照,要用兩、三年讀完課程,但他們沒有時間和金錢在那裡虛耗,便埋頭苦讀,積極練習,用了一年半左右時間便考到飛機師執照。學習過程當然也並非像電視劇演的那麼美好,家全回憶過程一點都不容易:“我們去到像孤兒仔一樣,老師不是天天帶著你,那是E-learning(線上學習)方式,自己買書苦讀,書本內容艱澀,還要報名考試,考試難度高,很容易Fail(不合格)。我還曾躲在衣櫃裡面苦讀,啃完整本厚厚的書,溫到天亮就去考試,‘通頂’是常事。不合格就要再等補考,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每次考試壓力都很大。有一科我記得補考第二次,合格後我打電話回家給媽媽,開心地不知不覺就哭了。飛行方面,除了一開始有教練教學,之後就要自己去儲飛行哩數,要自己租飛機、檢查飛機、入油、訂立飛行計劃(Flight plan)等等,全部都靠自己,常常早上飛到隔壁的鎮吃早餐,再飛一下回來就花了一天。最後,我們都成功過了所有關卡,我還提前完成了飛行考試,多考了一個花式飛行的執照,飛行是很自在,很開心的事。”
 
 
3
為了練習飛行,家全要自己租飛機、檢查飛機、入油、訂立飛行計劃,不斷儲飛行哩數。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從人生低谷到衝上雲霄

  家全一行人出發前預想了最壞的結果,就是如果失敗了,都叫做人生上了一堂課,回來也可以重新來過。但沒想到成功考取機師執照後,竟遇上人生低谷。2001年底他們回來剛好遇上SARS疫潮,全亞洲經濟大受打擊,他們也因此沒有飛行工作的機會。
  家全到了舅父的地產公司工作,他說:“那時打擊很大,當年我用了可以買到兩千呎三房單位的錢去澳洲考牌,結果花光了錢,窮得連坐巴士的錢都付不起,要問現在的太太借,當時眼淚都流下來了,失落的心情只能自己調節。我在地產公司下班後,仍不死心,不斷複習飛行知識,因為我相信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4
家全說:“找到你喜歡做的事,然後盡量堅持到底,趁後生要多嘗試,不要怕失敗。”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一年後,這四位準備好的小伙子終於等到機會,一起考上了澳門航空當初級機師,成為首批本地機師,家全由2002年中直到現在,熬了約七年考到了正機長,享受自己掌舵的飛行和承擔著所有乘客安全的責任。經過了這些生命中的亂流,家全說:“找到你喜歡做的事,然後盡量堅持到底,趁後生要多嘗試,不要怕失敗,失敗後也不要沮喪,因為今天的失敗不代表明天也會失敗,今日的失敗會是明天的成功,因為你學會了失敗。”
 
 
5
熬了七年左右,家全考到了高級機長。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到山區弘揚飛行夢

  曾經歷人生低谷的家全,全靠得到舅父舅母、太太和家人的幫助,以及澳門航空公司給予的機會和支持,最終圓機師夢,成功“衝上雲霄”。從那時起,他開始熱衷參與社會工作,扶助弱勢社群。家全是新口岸青年義工會的理事長,辦了六年的慈善探訪,去過四川、武漢、雲南、廣東省等地。
 
6
家全熱衷參與社會工作,扶助弱勢社群。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家全說希望能盡一己之綿力,多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我帶年輕人到內地山區探訪義教,目睹當地居民的苦況,感受頗深。他們一年的工作收入大約是一千元人民幣,家裡亂糟糟的,小朋友透過門縫透進的一線光照著讀書,暗得根本看不到字,入夜後只能靠微弱的鎢絲燈繼續讀書。小朋友和我說畢業後想到城市讀大學,我被他的話感動,所以也有捐錢,資助山區的小朋友讀書。前年有一次探訪印象很深刻,我問小朋友們知不知什麼叫飛機,他們說不知道也沒見過。當下才發現貧困的確限制了人們的想像,於是我便透過畫畫、模仿,讓他們知道飛機是甚麼。有一個男生說: ‘我長大也想要開飛機。’我說好啊!人最重要有夢想、有鬥志。這麼多年來,我經常帶年輕人到內地山區探訪,就是希望啟發他們努力讀書,奮發向上,要有目標和夢想。試想,對比內地山區,澳門的生活條件那麼好,他們還有不努力、不成材、沒機會的理由嗎?”
 
 
7
家全送暖到山區,親眼目睹很多山區苦況,圖中小朋友行動不便,要靠簡陋的支架助行。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8
家全所屬的新口岸青年義工會,去年更集資在雲南玉龍雪山後的學校建造洗澡間。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默默耕耘的城市齒輪 余子恆

(完成勞工事務局初級維修電工課程的學員)
 
  巴士司機總是不辭勞苦地為大眾服務,比平常人早上班,開早班車送大家上班上課,有時還要輪更到凌晨,開尾班車接載乘客回家。但外勤司機背後,有比司機更早上班更晚下班的人員,守在車場編排發車,管理和維修車輛,處理行政工作等等事務。年僅三十歲的余子恆,從入職到現在用了五、六年時間,從各個崗位學習,不斷自我增值,一步一步由Call台做到車場及維修部經理,成為這座城市的重要齒輪,推動著大家有條不紊地前進。

1

年紀輕輕的余子恆已是車場及維修部經理

 

求知若渴的學習精神

  畢業於理工學院電子商貿學系的余子恆(Ryo),經朋友介紹進入了巴士公司,從此便開啟了自己的公共運輸職業生涯。五、六年前,Ryo本著汲取社會經驗的心態入職,隨着越深入了解越對巴士及管理工作感興趣,於是不斷學習,考取牌照、證照,從沒有讓自己停步。年僅三十歲的他,就成為車場及維修部經理,絕非靠運氣。

2

Ryo積極考取各類證照,如小巴、大巴及電工牌,不斷增值自己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初入職時,Ryo於控制中心工作,檢察巴士GPS調度系統,管理前線突發事件、交通意外、壞車、改道等消息,一年後,他便晉升為控制中心主任。後來轉到了同一集團另一公司當助理項目經理,管理公司的清潔員,但仍然心繫巴士公司的工作,覺得較有挑戰性,便決定又回到原工作點。“回巢"後,他當上車場主任,要五點上班編排司機取車,輪夜更收凌晨兩點半,因車場近維修場,也慢慢開始接觸了維修方面的知識。
  Ryo說:“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做維修工作,但我覺得這是一門專業,學到的知識都是自己的。入行時從沒想過做維修,只是接觸多了才有興趣。初時我在車場只是做統計故障數據等工作,一邊聽維修師傅開會討論,看車輛怎麼壞,哪裡壞,一邊去觀摩,聽師傅教,學了一、二年才學懂,維修真的很辛苦,夏天天氣熱,全身連手指甲都沾了油漬,混合了汗味和油味。維修涉及許多專業知識,例如電路、傳感系統,重大部件如發電機和波箱等運作都比較複雜,去年報讀了勞工局的初級維修電工課程,今年已報名中級課程。” Ryo更在珠海考取了安全電工管理課程,公司也不時派員到廠家學習電子管理系統、發動機維修等。
  Ryo一邊做一邊學,控制中心、營運、編更、車場管理維修各方面都已接觸,更考取了小巴、大巴牌照,他表示:“其實是我自願考的,因維修完巴士後,我想要自己試開,巴士是自己一手一腳修好,想自己試好後才將它交給前線司機,那過程很有滿足感。”Ryo還打算考拖車牌,因為希望巴士壞了不用再靠外面公司來幫忙拖車,自己考了拖車牌,公司便可以購入拖車,將來可以更快清走壞車免於阻塞道路。總愛挑戰自我的Ryo,沒有放過任何讓自己可以進步的機會。
 

3

Ryo一手包辦控制中心做到車場管理,維修、試車等工作

成為同事愛戴的優秀員工

  Ryo可能是一位完美主義者,他總是很認真地做好每件事,想要了解每個部門的工作細節,還認真地了解每位同事的需要。
  Ryo很喜歡和巴士公司前線同事接觸:“我知道他們工作挺辛苦,每天五點多起床,等員工車載到車場取車,可能不是很多人知道,他們九點多、十點就要吃中午飯,三點多收工。更亭設施也不太好,司機有時只能在車上吃飯,他們也要常常去借廁所。我經常到前線去了解,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印象最深刻是有次亞馬喇前地的更亭停電,於是我連同電工和維修師傅,由地下停車場扯電纜上去地面接駁電源,令更亭重新復電。"
  關心同事的Ryo深得同們喜愛,於2015年更拿了集團的優秀員工獎。而Ryo認為他最大的得著,是認識了很多好同事。
 

4

Ryo經常為同事解決問題,深得同事喜愛,於2015年奪得優秀員工獎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搵命搏”的颱風天

  掛八號颱風,巴士要延長一小時行駛載乘客回家,巴士司機總是盡責地堅守崗位,他們總是比別人晚回家,Ryo更是留守車場的人。憶起那次十號颱風“天鴿”襲澳,Ryo都替司機擔心:“掛八號時已經是十點,尾班車要延長一小時,當時開完尾班車已十一點多,那時風力最猛。當時我正準備員工巴士載司機回家,有司機也想要開電單車走,但我看風勢太強,叫他們不要走。十幾個司機那時還在路上沒有趕得及回來,我不斷打電話給他們,催促他們到安全的地方躲避。還有員工巴司機接尾班車司機回家時,在筷子基和洪水鬥快,當時巴士已浸了一半,司機倒車避開湧上來的洪水,幸好成功脫險。”
 

5

颱風天,車長休息的更亭也損毀嚴重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颱風過境後,不少路面被倒塌的大樹攔得水洩不通,Ryo開著巴士出去檢查巴士路線行車情況,走了很多次都會逆駛,當時只有三、四條線沒有影響。Ryo當日非常忙碌,工作了廿幾小時才回家。隔天,他們緊密和民防中心、交通事務局聯繫,清理阻塞的路面,維修師傅開車出去搶修被浸壞的巴士,在現場拆零件維修免阻塞道路。當時有十幾台車在路邊動彈不得,後來維修人員每天加班維修,兩、三日維修了十六台車。

 

6

Ryo參與義載垃圾,冀能盡快清理路面(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道路情況暫緩後,有巴士牌的Ryo便做起了義載,他說:“我幫忙做司機,載義工載垃圾,開公司車、開巴士買飯送餐、問工程公司借車等都做了。我們不斷載垃圾,但後來發現堆田區排隊太花時間,便決定將垃圾運到公司車場暫放,雖然會有異味,但總比在那裡排隊好,最重要是快速搬走垃圾清理路線。緩解了市面情況後,公司發短訊讓我們去載員工的電單車回來維修,一日修復了約二、三十台電單車;之後又到員工家裡幫忙維修窗戶和漏水,那時便先拿膠片頂著熬過另一個颱風……”颱風過後,Ryo坦言看到同事們團結一致工作,感觸頗深。

7

員工的電單車被運到車場,讓師傅幫忙修理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8

Ryo和同事一起到員工家維修窗戶或浸漏水,發揮互助精神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8

https://www.facebook.com/MACAUMPEA/

工程項目總監 李學斌

生命中不在乎遭遇,日子如何力量也如何,這是面對生活和遭遇的態度。

李學斌,澳門出生,澳門慈幼中學畢業後,前赴日本升學,留日期間一直在早稻田大學攻讀建築,1997年更取得碩士學位。曾於日本、台灣及內地參與各類大型工程項目管理工作,尤其有豐富酒店工程項目管理經驗,三年前回流,目前受聘於MGM COTAI擔任建築項目總監。 
     李學斌(Terence Lei),2013年回流澳門,從事工程項目管理工作多年,性格外向和開朗,喜愛與人交往,擅於與人打交道,或許當我們對工程項目管理工作有瞭解的時候,就會明白到他的這些性格特質,正正是具備了一定條件從事這個行業,現時他正參與澳門美高梅路氹項目,擔任有關塔樓項目的總監,主要負責酒店、商場部份的工程項目管理工作。他說,隨着澳門近年大型基建項目的增加,確實為澳門人回流創造了不少機會,究竟他的故事是怎樣的?眾多外漂的澳門人身上是否也複製了他的故事?請看看他的故事…..

誰說“工”字不出頭

       誰說“工”字不出頭,事實上近年社會亦開始提倡“工匠精神”,也是時候需要深刻反思了,認識Terence已很長時間了,他自小就讀慈幼中學,該校早期是一所職業學校,設有木工、縫紉、革履、排版及印刷等多項工藝課程,隨着社會進步,目前是一所具有工科特色的英文中學,開設各類如:工業設計、劃則、電腦、電子、機械等課程,更有工場實習,成為了不少工科學生的搖籃,他跟我們說自己的職業發展與早年學校教育的啟蒙密切相關,潛移默化地在這方面培養了自己的興趣,甚至覺得學習工科是很自然的事,一路過來在學習上並沒有感到太大的困難。

1

      九十年代初,Terence中學畢業後升學日本,就讀於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部建築系,是日本東京都內一所著名私立大學,該校畢業生就業排名長居日本榜首,Terence在早稻田大學碩士畢業後,有一段時間留在日本企業工作,後又因日本工作的經歷,透過前輩的推薦,有機會到台灣與日本關係密切的建築公司繼續工作,此後,工程一個接一個,在台灣生活了超過十年,結婚育兒,直至對上一個工作,輾轉地回到內地成都,工作了三年,參與了一個大型跨國酒店工程項目。
      談到此,從他走過的路來看,長年在外東奔西跑,在工作實踐中努力實現個人事業理想,期間積聚了豐富工作經驗,好像是一帆風順,無風無浪似的,便成為了建築工程項目管理的專業人士。

日子如何力量也如何

      問他在外工作的日子如何,他說,日子如何力量也如何,在建築這個行頭裡,學與用真的是兩回事,其實離開校園就很想在日本企業工作,但九十年代末日本泡沫破裂,經濟出現大倒退,社會處於極不景氣,即便早稻田畢業生當年的就業前景也受到考驗,何況以留學生身份在當地打工會不就是更難的事嗎?接着又說,年青時總有份不服輸的傻氣,皇天不負苦心人,真的好不容易找上了一家中檔次的建築公司,從此就開展了從事建築工程的職業生涯,當時被分派到公司一個位於茨城縣的項目工作,需要離開東京都生活,這又是一個考驗,因為年青人只會往都內跑,跨國大企業就是他們嚮往的目標。
2
       他指出,事實上,沒有這些日子的琢磨,要是熬不過頭來,可能也成就不了今天的自己,環境與際遇等因素作用下,他說機會沒再讓他在日本多留些日子,然而短短兩年多的時間,所獲取的是人生寶貴的功課,不要自以為年輕工程師會比技術工人優秀,若要熟練掌握專門知識和技術,重要的是讓自己學會了放下身段,首先是讓自己養成動手能力,只有動手才能解決技術和工藝操作所遇見的難題,其次的是要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眾所周知地盤工作環境難免會受風吹雨打,日曬雨淋,基本上面對的都是勞動強度大的作業,適應能力低都難以在業內生存,因此,動手能力、適應能力再加上創新能力,這些都是高技能人才必備的資質,也是很想和現今年青一代分享的職場經驗,事實上現今的工作條件已經較前進步很多。
      因工程技術分工多,在地盤裡,有各種各樣工藝的技術工人,經常會跟他們打交道,他開玩笑的說,日本地盤中有些技術工人身上多有刺青,起初看了心有餘悸,雖然他們木訥寡言或舉止粗獷,但時間長了,認識深了,其實他們也是友善和專業的,任何對工作有付出的人他們是心悅誠服的表示認同和尊重。
3
他說回想那段日子,工作是很艱辛的,日本人是“勤勞族”,兩年來的工作基本上是早出晚歸,休息日要上班也是司空見慣的了!就在那些日子裡,掌握了日本人在工地的管理技巧、安全作業的指標、最深刻的還是項目經理的教誨,今天仍是歷歷在目,不但學懂了如何在跨文化下與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士工作與交流,對自己今日在澳門擔綱的項目管理打下了良好的根基。回想過來,每個工程項目都有不同的挑戰,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歷練,尤其國內的工程項目管理更為複雜,要處理的不單只是工程技術的事,當中還有很多關係的管理,值得學習的人與事還是很多的,這正是多年在外工作的體會。
 
 

關於工程項目管理的事?

        談到他的工作,在澳門從事工程項目的管理有甚麼挑戰,他說,那麼就要瞭解項目管理是做甚麼,工程項目管理是指受業主委託按照合同約定,代表業主對工程項目的組織、實施,提供全過程或階段性管理服務,當中包括對資金、人員、材料、設備等多種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和合理使用,並需要在不同階段及時進行調整,因此,也是一系列的資源管理。
      建築項目管理是一項複雜的任務,工程項目時間跨度越長,外界影響因素就會越多,受到投資、時間、品質等多種約束條件的嚴格限制,項目可能需要分多個階段或部分組合而成,其中任何一個階段或部份出問題,就會影響到整個項目目標的實現,增加項目管理的不確定因素和難度。
        一個項目能否成功關鍵在管理,成功的標準則是客戶的滿意度,所謂客戶是項目的利益相關者,是那些參與項目或其利益受到項目影響的個人和組織,到位的項目管理就是要充分考慮相關客戶的利益,並將他們滿意度達致最大化,因此,當中就是一系列的關係管理。
4
      在澳門從事工程項目的管理最大的挑戰是甚麼?他說,那當然就是人力資源不足,由基層技術工人至專業技術人員普遍不足且流動性很大,除了工程技術工作外,人力資源的管理也令項目管理難度增加。此外,他指出由於澳門近年基建發展比較快,尤其一些精品特色休閒娛樂設施,工程技術要求比較高,澳門現行建築條例未能滿足發展需要,現時一些工程項目的實施會引入第三方認證機制,主要是彌補現時建築技術相關法規及審查人員不足而採取的措施。
        他又認為特區政府在工程專業上要求執業資格的政策是正確的,這是為了提昇從業人員的質素,來確保服務的品質和提高產業水準,由於基建工程多,不論工程專業也好,其他專業也好,各類專業人員都需求大,若政府能為澳門人在外地取得的專業資格提供認證機制,自必然可吸納一批在外地具經驗及專業資格的澳門人回流工作,尤其政府應作表率,採用創新的招聘和任用制度,對補充目前社會人才不足及優化人力資源結構亦起示範作用。

回流的誘因

       他又指出,在他管理的工作項目中,亦有接觸到一些回流從事工程技術顧問工作的澳門人,他認為回流最大的誘因是,在政策帶動下,澳門社會正全力推進產業多元化發展,亦創造了空前的機遇,尤其建築業界正值蓬勃發展時期,作為在外澳門人,在親情牽引下,再遇上適當的工作機會,回流澳門工作對家庭與事業都是正確選擇,所以,關鍵就是讓海外的澳門人及時獲取崗位需求訊息,迅速抓住回來發展的機遇。
5
6
當遇上適當的工作機會,回流澳門工作對家庭與事業都是正確選擇
 
     以他為例,這幾年在澳門工作,亦建立了個人的脈絡,未來短期內仍會留澳發展,主要是為了照顧母親和家庭團聚,在訪談中亦有提及到孩子的教育問題,回流初期,因孩子不懂粵語,語言學習確實需要時間適應,他笑著說,孩子跟著他在外漂泊多年,適應力也強,目前粵語和學習表現方面都大有改進,他也感到滿意。 
 
7
   照顧母親,家人已經融入澳門的生活,他都感到滿意

未來的發展

      他又說,做工程的人,經常轉換工作也是常態,靠著個人績效和脈絡,再加上有力的人脈的引薦,基本上就是現時行內找工作的潛規則,要是MGM COTAI項目完工了,下一個工作是甚麼?老實說,自己也不清楚,不過以澳門現時環境,再加上個人的脈絡,應該不用太擔心的,其實生命中不在乎遭遇,只在乎面對遭遇的選擇和態度,隨遇而安也該是工程人員應有的率性。
他指出,由於修讀建築,從事項目管理,一直以來對建築物都很感興趣,澳門又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城區蘊含著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遠、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築為主、中西式建築互相輝映的歷史建築群,這些建築物更是見證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和遠東地區傳播的歷史,是相當具文化價值,回澳工作後,或許是“職業病”又對文化遺產管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好好掌握有關方面的管理知識,剛在香港完成修讀有關文化遺產管理的課程,相信對從事城市發展工作有幫助。
跟他開玩笑說,還要進修嗎?他答道,一直有持續進修的,下一個學習目標是:學葡語!為甚麼?他說:當人成長後,生活閱歷深了,體驗和鑒賞的能力也提升了,正如人生經歷了育兒階段,反哺之心油然自生,同是一個城區,是當初育養自己的地方,成長中經歷過在不同城市生活體驗後,發現在現代化的都市裡,很難找到有數百年歷史積累的地方,自然就不想錯過重新認識的機會,葡萄牙與澳門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學習葡語是希望能深刻地認識蘊藏在這個城區的中葡文化。
 
(照片由受訪人物李學斌提供)

高級空中交通管制主任 戎偉傑

13645129_847182115426257_8247025142257436298_n人物簡介: 戎偉傑,畢業於澳門永援中學,1994年美國 Tufts University 升學,修讀機械工程,主攻熱力流動學及自動化系統,1998年大學畢業取得學位後,亦隨即 考得研究生入學資格,因家庭負擔較大,故計劃先回澳初探市場形勢而作後動,又因已安排在暑期外出旅 行,起程前碰巧在澳門機場看到澳門機場管理公司招聘見習空中交通管制員廣告,覺得這份工作有機會接觸新事物和學習新知識,於是在離境前在機場郵局寄 出求職信,就這樣奇妙地展開了空中管制員職業生涯 18年。

在媒體、明星效應下,航空業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常局限在機師、空中服務員、地勤人員等,或許他們是我們生活裡觸及的電視角色,但在飛行旅程中,我們很少想像背後還有默默地支撐 飛行的一群幕後的“守護英雄”,他們有:航空器維修工程師、飛行運行員、航空電臺報務員 和空中交通管制員等,每位乘客坐上飛機後,總有兩個“心動”的時刻,可能就是飛機的一升一降,或者是旅程開始和終結的兩個時刻,給這兩個“心動”帶來平安和順利的指揮,這是與 空中交通管制員的工作密不可分,他們被稱為“空中交警”,然而我們對他們的工作有多少認識?就由澳門機場管理有限公司高級空中交通管制主任戎偉傑(Ricky Iong),為我們逐一分解!

“空中交通控制員”:職業興趣特徵是SIRC

Ricky,體格魁梧,個子高大,擁有電影中常見的外國機長的外形,由於他的工作需要輪班,我們利用他一個午餐時間相聚,共同探討今次的話題,從對話中,很容易察覺到他是一個健談的、腦筋靈活、反應迅速的人。若從霍蘭德(John Holland)職業興趣理論*來解構,Ricky 身上不難印證出“空中交通管制員”(Air traffic controller ATC,下稱管制員)的職業興趣特徵就是:SIRC,這樣的解構希望能讓大家更立體地認識這個職業。

S(Social)-社會型:特徵是喜歡與人交往、不斷結交新的朋友、善言談、願意教導別人; R(Realistic)-現實型:特徵是願意使用工具從事操作性工作,動手能力強,做事手腳靈活,動作協調;I(Investigative)-研究型:特徵是抽象思維能力強,求知欲強,肯動腦,善思考,喜歡獨立的和富有創造性的工作;C(Conventional)-常規型:特徵是尊重權威和規章制度,喜歡按 計劃辦事,細心、有條理,習慣接受他人的指揮和領導。

空中交通管制員要“持證上崗”

從一本執照打開了我們的話匣,Ricky拿出了他的執照給我們看了,他指出這個職業是需要持證上崗的,由見習管制員到高級空中交通管制主任,守住了這行已18年了,他對我們說: 這行充滿挑戰,要不是真的喜歡,否則都堅持不住了!他指出但凡要求“上崗證”的工作,就是說明受法律規範的,必須持守職業道德和技術標準,因為涉及的是生命、財產、安全的事, 絕不可掉以輕心。

他又指出,按澳門民航局要求若要獲發出或續期執照,持證人必須符合有關年齡(不小於 21周歲)、知識、經驗、技能和體檢要求,未能取得執照的見習人員只可擔任一般行政工作, 或協助支援具備認可資格的管制員工作,即使未能通過續牌考核的各級管制員亦不能插手空中 管制的實務工作,執業資格的標準和規範是很嚴格的。

談到管制員的級別,目前他的職級是高級空中交通管制主任(Senior Air Traffic Control Supervisor),他指出這行也奉行崗位“師徒制”,由職級高的帶領職級低的,所以作為Junior 也必須學會服從,這個職系的職級是由見習管制員、管制員、高級管制員、管制主任、高級管制主任、和控制塔主管組成。

管制員的工作是甚麼?

談到管制員的工作,他接著說:我們是專門負責航空交通管制的作業人員,以維持負責空域範圍內的飛機可以有秩序、安全及迅速地升降及飛行。除需要掌握專業航空管制與飛行知識和能力外,還要應付空中交通管制日常事務與突發事件,更需要有良好英語能力與溝通技巧, 因航空通訊的預設語言是英語,除一些突發或緊急事件外才會使用本地語言。

機場控制塔是管制員每天工作的場所,塔臺是一個360度視野無阻的工作環境,席位是圓形分佈,針對跑道佈局,指揮跑道的席位必須要對著跑道,相關指揮地面的席位要目視到大部分的地面範圍,管制員之間的協調與移交,一個飛機從滑出到起飛,或者由下降至着地,沿途要經過很多管制單位的指揮,這些管制單位之間相互銜接,工作密切配合,強調的是團隊精神。

他又說:坐擁360度視野的塔臺上,整個機場盡收眼底,管制員帶著通話耳機,盯著眼前的天空與跑道,還要不時的看着雷達顯示幕上的飛行讀數,以及電腦器材上各種數據,真的需要身懷“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絕技,才能留意到儀表板上訊號變化的差異,隨時將那些精確的飛行和氣象訊息,向飛行機組人員發出到位的指令,工作氣氛緊張到簡直不敢隨便交談,避免影響團隊的工作表現。

他又說,國際機場24小時運作,管制員需要輪班工作,對於腦力及體力有特殊要求,視覺和聽覺官能需敏銳作出反應,精神又要高度集中,因為空域管制範圍是有限的,隨着班次升降 數量增加,日常指揮難度已很大了,當有突發事件發生時,管制員需要具備處理“威脅”(例 如:惡劣天氣)和“差錯”(例如:高度偏差、航線偏離)的行為能力,即在這等壓力處境下 能冷靜地、迅速地作出作正確指令的一種能力。聽了後,不禁心裡說出了句“Salute!”

要練得一身怎樣的本領才可取得資格?

我們問他是怎樣入行的?回答說:透過澳門機場管理公司一次招聘,98年踏入這一行,當時招募的是“見習空中交通管制員”。他說由於自己讀的是熱力流動學,並非航空工程專業, 故專業知識的優勢不強,然而這個職位確實需要的綜合能力比較豐富,經重重考核後,在1200 個申請中,自己終於成為了12個錄取者中一人。

根據現行法例,考牌其中一個條件,必須是受僱於經營在澳門登記的航空器或為在澳門登記的航空器提供服務的機構。入職後,為了能正式執業,很快就開始接受了一連串的系統性理論知識和實踐性訓練。

管制員必須具備以下兩個要求才可接受訓練及考核,就是體格和語言的要求。體格方面必須通過身體和精神、視力、色覺和聽力的檢測。而在語言方面,則須具備空中交通管制所使用 的航空術語和英文綜合知識,並且說出該語言而不帶有會嚴重影響無線電通信的口音或口吃的能力。

在為期6個月的理論方面的學習有:與空中交通管制員有關的航空法規章條例;空中交通 管制所用設備的原理、使用和限制;飛行原理;航空器、發動機及其系統運作原理;與空中交 通管制運作相關的航空器性能;航空氣象學;氣象文件和資料的使用與判讀;空中領航的原理; 導航系統和目視設備的原理、限制與精度;空中交通管制、通信、無線電通信及其用語程序(正常、非正常和應急情況);航空文件的使用和飛行的安全措施等。

完成並通過基礎知識及理論課程後,才可接受實踐性訓練,就是在具有認可的合適等級的空中交通管制教員監督下,圓滿完成不少於300小時(約4-6個月)的空中交通實務訓練,這部份是以師父帶徒弟的方式進行,最主要是將師父的經驗傳授予徒弟,許多技術的掌握必須要經過實踐及重複操作才獲得要領,所以師父的身教對徒弟的影響非常大,作為徒弟理應服從師父指導,服從性低很難在行內生存,因為這項工作不容有任何差池,都可能引起法律責任。

新人全部掌握上述知識和技能後,便會養成個人的工作思維和模式。當上述所有方面的條件充分時,就可以向澳門民航局申請相應級別管制員執照的考核。

使命與願景

Ricky是民航局認可的空管教員和監督考官,因此,訓練新人也是他的工作的一部份。講到這裡,他似乎有點憂心,他說這個職業本身專業性強、心理素質要求高,勞動強度亦大,過往對這個職業的推廣訊息不足,在吸引新人入行存在一定困難,藉今次機會能讓更多人認識這個職業,希望可幫助青年朋友發掘自身潛能和培養有關職業興趣。

他表示,隨着澳門航空業不斷發展,機場客運大樓亦在擴建當中,預計2017年第二季竣工,屆時客運大樓的接待能力由每年600萬旅客人次提升至750至780萬旅客人次,這亦意味著空中交通管制的工作量和難度不斷攀升。為了更好地應對澳門航空事業未來的發展,首先繼續保持 良好服務質素,為澳門在地區內建立安全、正面形象是空中交通管制員的使命。

隨着國際航空技術不斷進步,相關的技術、管理系統亦持續發生變化,他期盼政府、業界都能適時做好支撐航空運輸業發展的準備,就是要做好培訓及儲備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的工作,定期檢視專業技術人員的供應,以確保航空運輸業整體的素質及水平提升,讓澳門航空運輸業 的未來為澳門經濟業績創造新的里程碑。

 

 

*約翰·霍蘭德(John Holland)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心理學教授,美國著名的職業指導專家。他提出了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 職業興趣理論。認為人的人格類型、興趣與職業密切相關,興趣是人們活動的巨大動力,凡是具有職業興趣的職業,都可以提高 人們的積極性,促使人們積極地、愉快地從事該職業,且職業興趣與人格之間存在很高的相關性。Holland 認為人格可分為現實 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和常規型六種類型。

90後土生土長工程師 張滄淋、黃漢揚

輕軌項目人才培養:兩位90後年青工程師的故事】

img_3713_%e5%89%af%e6%9c%ac

(黃漢揚)   (張滄淋)

 

黃漢揚

  • 澳門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學學士

(Major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三菱重工電力系 統工程師

 

張滄淋

  • 澳門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學學士

(Major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三菱重工質量保證及通訊系統設計工程師

 

  回歸以來,澳門大型基建項目一個接一個,讓城市面貌急速地在轉變,工程業界發展迅速,對人才需求極其殷切,工程專業分工亦林林總總,這些都是新一代青年朋友們升學或就業的熱門選擇。

  眾多基建項目中,輕軌工程項目是澳門有史以來最龐大的集體公共交通運輸系統,未來在運營管理方面需要大量的人才,輕軌列車總承建商三菱重工承擔有關方面的技術人才培養工作,目前已招聘了接近20名本地工程師,並展開了各樣的專業技術培訓。

  當中,黃漢揚(Ricky)及張滄淋(Lam)兩位是90後土生土長的年青澳門工程師,兩位會將個人經歷為大家現身說法,為甚麼要選擇輕軌項目來實現職業夢想?進入了一間跨國公司工作已經快3年了,在真實工作世界裡,透過工作中研修[1]學習,國際人脈和專業社交圈,究竟如何把個人能力、興趣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相互作用與整合起來,為自己打造不一樣的職業生涯!

 

尋找人生中理想的志業,而非一份工作

  何謂「志業」?是人們為了理想或興趣而獻身於某種工作或職業,為了從事這些工作,需要有特定的資格,或是要接受特殊訓練。當問到這兩位朋友,你們會用甚麼來形容目前的工作?用怎樣的態度來看待這份工作?一份平庸的職業?還是不錯的工作?抑或是了不起的志業?

  Ricky先打開話匣子:2013屆澳門大學電機與電子工程系畢業生,目前在澳門輕軌項目擔任電力系統工程師,輕軌主要是利用供電軌為列車進行高壓輸電來驅動列車行走,需要有穩定的供電系統來支撐整個動力系統。從小喜歡工科,尤其電力學,因為“電”為人類生活文明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興趣是我最大的學習動機,這樣才會用心鑽研,對自己職業取向的認知很早已經清晰了,儘管父母對我有其他的期望,希望兒子成為醫生或者律師,但自己的路是自己走的,應該由自己決定,今天父母看見我用心投入工作,相信已認同我的抉擇且感到安慰!

  接著又說:其實剛上大學時,畢業後計劃在香港找工作,雖然競爭大,但還是很想趁年輕去闖一闖!直至一次校園就業講座,認識了澳門輕軌項目工程,一個澳門前所未有的工程項目,由規劃、興建,及至投入運作,相信動輒起碼要上10年或以上的項目,當中會涉及很多新科技的應用,尤其可讓自己的專業有所發揮,只知道是個實現夢想的好地方,很盼望能參與到工作。

絕對不是一份平庸的職業!

  投入工作快3年了,可說不單找到了一份工作,而是覓到了自己的職業理想。最難得的是,在真實的工作世界裡,努力經營下理想不但可以實現,並且深入探索下還可不斷擴充!在大學裡,學的是專業基礎知識,在真實的工作世界裡,講求的是實際應用,就是用科技改善人類生活,絕對不是一份平庸的職業!Ricky說道。

  Lam接著說:非常認同。與Ricky四年大學同窗,自己對電子產品充滿好奇,喜歡動手組裝電腦,同Ricky的工作有所不同,目前在澳門輕軌項目擔任質量保證及通訊系統設計工程師,主要負責項目的品質保證計劃制訂、審計、風險評估等工作,又參與通訊系統的設計工作。

  Lam又說,目前我們的工作大部份時間參與培訓,有很多出trip的機會,主要安排到公司海外項目去參與研修學習,曾經去過日本、新加坡、韓國、澳洲及內地一些大城市,見識到最新的系統設備,如:網絡系統伺服器、無線通訊設備等,在真實的項目環境中,就質量保證標準的制訂、測試、審計等議題,與來自不同地方的專業團隊進行交流,透過研討共同參與編製符合國際標準的技術文件,讓系統操作與維護人員能按標準執行日常管理工作。每次出trip研修學習時間有長有短,但每個機會都是寶貴的,從學習中多多積累經驗,日後才能在澳門項目中學以致用。除了學習專業技能外,在工作中還認識不少國際人脈,拓展了自己專業社交圈,這也是工作以外的無價收獲。

換位思考衝破語言壁壘

  又問這兩位朋友,在跨國公司工作,你們可有甚麼體會和得著?

  Ricky補充說:同Lam一樣,確實在工作中結識了很多外國朋友,平均每個月起碼有1個星期在外工作學習,通常會用英語作為溝通工具,但總有些時候存在隔閡,其實並不太重要,幸好我們之間還有專業上的語言。溝通是雙方面的,聽不懂別人的觀點,是否可以換位思考,為甚麼對方會這樣想?又或者從對方角度分析和評價自己的表達,有助培養自己對知識學習的再評估能力,這樣對解決問題反而有幫助。研討中主張自己觀點是重要,但也不該過度迷信、當新的資訊和證據證明自己原來的觀點是錯誤的時候,就該改變自己的好了,這是一些個人的體會。

學習各國企業文化精萃

  說說我的體會,Lam接着說,有時候跨文化亦會帶來一些impact,很想分享一下日本人的團隊精神。上司是日本人,是我工作上的導師,也是人生導師,經常會一同去日本工作,尤其是有新系統投入運作前,很多時候會借機到當地進行系統質量測試和審計的學習,每當一個工序完成時,日本人就會大聲呼喊一聲,當初由於日語不通,有點兒不知所措,直至上司告訴我,這一聲是讓大家知道這步驟已達標了,倘其他人準備就緒,可進入下一步驟,否則就去作出支援。為了多認識和學習他們的工作文化,現正學習日語。同時,日本是工業大國,生產線經常井然有序地運作,質量監控極為嚴謹,工作環境:常組織、常整頓、常清潔、常規範及常自律,以減少工作意外的風險。他又說:新加坡有很多地方亦是值得澳門學習的,其中一樣是工作效率!以開會為例,沒有議而不決的事,更沒有留待下次再議的事,議決的事必須跟進執行,這是開會的目的!

培養超越國際視野的眼界

  Ricky又補充說:從前澳門是個小城市,父輩年代根本沒有甚麼大的企業,因為環境限制,無法培養到國際視野。但、今天引進外資發展博彩、旅遊、服務業,近年經濟發展成果可算舉世觸目,小城在近十年間起了很大的變化,在外資文化的衝擊下,再加上互聯網資訊發達,相信年青一代已漸漸拓展了一定的國際視野。

  像我們一樣,經常在外研修生活,免不了會留意到其他地方的城市發展,基建發展為城市擴容,無可厚非,基建項目外,澳門還可以有其他的嗎?其實有些與澳門規模相若的城市,她們還有其他工業,譬如說,石油加工業、航空工業等,這些都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澳門的產業亦過於單一了,因此,往往就限制了年青一輩升學的專業選擇,這是值得反思,是否也應適當地有其他的發展,以豐富城市內涵和逐步增強在區域內的競爭力?

考取國際專業認證保持競爭力

  又問他倆未來的工作目標是甚麼?

  Ricky又說,應該努力工作,累積更多經驗,畢業時己計劃在10年內考取一個國際性專業證照,再問道,為甚麼有這樣的需要?他回答說,海外的一些項目亦相當吸引,以輕軌捷運而言,例如泰國、中東地區的多哈,都是一些極具挑戰性、值得參與和體驗的項目,何況還有其他更多的機會,擁有國際專業證照就像是持有一張走向世界的通行證。

  Lam又補充說,非常認同,證照越多越能證明自己的能力,以質量保證專業為例,若不具備職業資格,根本就不准執行有關職務,作為一名質量保證工程師,目前已擁有國際質量標準ISO9001內部稽核員資格,該資格是在香港考取的。職業資格包括從業資格和執業資格,從業資格是指從事某一專業(工種)學識、技術和能力的起點標準,執業資格是指政府對某些責任較大,社會通用性強,關係公共利益的專業(工種)實行持證上崗,須具備特定專業(工種)學識、技術和能力的必備標準,並須依法獨立開業。因此,為了確保安全生產作業,在澳門不同專業領域也應逐步建立認證制度!

在生涯規劃上有甚麼建議

  Lam說:澳門環境己經改變了,選擇多了,真是要留守在一個崗位上,一輩子下來,在一間企業裡做個資深工程師麼?年青人應該勇於嘗試,外面的世界是很大的,可以走出去闖一闖。選擇職業或轉換工作時,不應僅看薪酬,應該思考究竟該份工作有甚麼意義?是自己的理想?在專業上有發展空間?其實我們公司仍然需要很多如我們一樣的朋友加入!

  Ricky又接著說,絕對認同,但最重要的是真實認識自己的職業興趣,這就取決了未來的路所走的方向,別人只能提供意見,有了目標才容易規劃,在既有的事業基礎上,努力提升職業競爭力,隨時探索新的職業機遇,其實可以把個人能力、興趣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相互作用與整合,為自己打造不一樣的職業生涯!

[1] - 研修:日語,指的是通常透過研討方式的學習,取得相關知識與技能的手段,特別是指在職務方面的特定能力。

軌道、智能交通運輸系統專家 林瑞海

重新認識,再次植根,規劃基建,突破瓶頸,築宜居地

 

  一位軌道、智能交通運輸系統專家,離開土生土長的家園,在外生活快上三十年,差點兒連“根”也拔走了!為甚麼在他人生的這個時刻重回故土,實現少年時的夢想?又是甚麼成就了他的夢想?他的故事給我們對澳門的未來帶來了怎樣的啟發?

 

1

林瑞海博士

工作背景

  • 澳門特區政府運輸基建辦公室技術顧問

專責輕軌線路及運營規劃。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交通運輸及物流方面15年教學經驗。

學歷背景

  • 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學士
  •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土木與建築工程學系、運輸學碩士及博士

運輸政策與規劃、運輸系統分析、公共交通、智能交通系統及物流研究等方面專家

 

創新、冒險、好奇塑造了少年夢想 ….

 

  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勇於創新,敢於冒險,有較强解决問题的能力,滿有夢想,似乎是精英們必備的一些個性與特質。

 

  林瑞海博士 (Dr. Michael Lam),從少熱愛學習物理學知識,一次中學校園展覽中,曾經為了印證牛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理論,膽粗粗地用了單車的輪圈,造了一個火車制動系統模型,相信是他的第一個路軌工程吧!這也成了他對學習軌道工程的啟蒙。經常博覽群書,動手架構各類模型,透過驗證和實踐方式,來牢記所學的知識,就此打下相當扎實的理學基礎,他輕快地說出了這宗童年往事。

 

  接著又說,中學年代正值香港地鐵工程開始啟動,一次親眼目睹九龍彌敦道路段施工,對他而言既新鮮又相當震撼,當時心裡不禁慨嘆,憧憬他日若澳門也興建地鐵,能參與其中是多麼的好!從此,更孕育了他對學習建築、土木、交通工程的濃厚興趣。

 

困境、挫敗、生活中歷練成長 ….

 

  堅定不移、不屈不撓是跨越逆境人生的關鍵品格。當年因家境原因,升學受到挫折,很多人就會無奈地感到一籌莫展,然而Dr. Lam對我們說:必須積極面對生活,幸運地找到了一份工程公司的工作,靠著勤學及追求知識的信念,邊做邊學,表現很快得到了上司的賞識和認同,並委以他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參與設計一座大廈。“十五層高的大廈,我一層又一層用心地按照設計圖則,跟著工程師去計算!”這是個相當難得的機會,他不禁雀躍地憶述起這件往事。

 

  剛開始工作那年,確實相當充實,累積了很多實務經驗,時間長了,就不得不認真考慮前途問題,認為單憑當時所擁有的知識與技能,再不突破則無法達到憧憬的目標,走出去,闖一闖的念頭不時產生,於是毅然決定前往台灣大學修讀土木工程學系,其後更有機會去美國德州大學深造,從事土木與建築工程、交通運輸及物流等方面的研究,最後更取得了博士學位。

 

人生抉擇 規劃職涯 拓展視野 累積經驗

 

  人生似乎與抉擇有不解之緣,自博士畢業後,又進入了人生的另一階段,似乎別人嚮往的樂土卻不是他安身立命之地!尋尋覓覓之中,為了實現自我,抉擇又再次臨到他的身上。

 

  公共交通運輸系統的建設及管理非常注重實務經驗,適逢亞洲地區正處於發展中,當時選擇了新加坡,是因為這政府對於交通運輸,城市規劃方面的政策十分關注,而且在策略、規劃、管理方面相當先進。經過考量後,在多個工作選擇中,接受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邀請擔任教授。

 

  Dr. Lam對我們說:事實上,在新加坡15年教學生涯中,除了教學外,還參與多個交通項目與培訓工作,還有相關的研究服務。由於新加坡政府亦很有區域合作發展的視野,期間更難得有機會參與新加坡政府在印度、東南亞及中東地區的項目,走訪過不同的國家,而這些國家地區都因交通問題,遇到了經濟發展的瓶頸,透過參與這些項目,嘗試及經驗了很多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輕軌契機 重新認識 返回故里 實現夢想

 

  問及Dr. Lam是甚麼機緣產生回流意念?他回答說:輕軌諮詢工作開始可說是一個契機,當時接到澳門工程師學會邀請,分享有關輕軌網絡方面的經驗和意見,其後亦陸續有不同的團體邀請出席城市規劃與交通運輸方面研討會,尤其是參與一些研究項目後,透過調研工作,讓自己重新認識澳門。

 

  直至2007年輕軌項目落實,在這時候,又開始有思想掙扎,自己在澳門長大,明白到這地方小且人才缺乏,要支撐一個技術含量高又複雜的大型運輸系統,一定需求各種各樣的人才,而且人資也會面臨很大壓力,深信這就是一個時機,如果能回來投入輕軌的建設,既可兌現少年時的夢想,亦可將自己知識、經驗、才幹發揮和作出貢獻。就這樣把自己的履歷投寄了給澳門特區政府。

 

  今天這個決定後悔嗎?“沒有!”他爽快地回答,接著又說:“決定是不容易的,因為離開了很長時間,需要重新認識、規劃,再次在人生舞台上尋找自己的角色,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可以全情投入的角色!最重要的是,2008年回來後,能夠置業安頓好家庭,重新在澳門植根,就這過程亦經歷了一段時間!”

 

工作動向:輕軌線路及運營規劃 支撐整個項目人才培訓

 

  談到他目前的工作,他回應道:很充實,這麼大的一個項目,從規劃、施工、運營、維護等各個階段都有大量的工作,既要確保施工質量、安全及進度,亦需兼顧在不同階段規劃不同人力資源的投入,在規劃當中,希望透過持續、連貫性培訓,讓更多居民能參與到項目的建設,創造更多就業和向上流動機會。

 

  關於人才培訓這一話題,他又說,輕軌項目現需三大領域人才,第一、規劃監管人員,這部分一般由政府負責,大部分是高學歷工程和法律人員;第二、運營管理人員,這部分交由運營公司負責,需要大量人員負責恆常性的維護管理;第三、建設人員,這方面的需求量最大,輕軌工程各部分的建設施工都需要大量的建設人員。

 

  他又介紹政府現正和澳大合作籌備軌道交通技術相關課程,希望可以藉此為澳門培養更多各類儲備人才,日後能參與輕軌的工作。另外,政府亦要求負責生產列車的駐澳公司安排其聘用的本地人員前往日本、新加坡等地進行實務上的培訓,且嚴謹地監察該公司員工本地化的落實情況,並推動提供員工培訓,讓本地技術型人才數量逐漸攀升。

 

未來展望:更多新血投入,促進規劃運營,突破發展瓶頸,構建宜居城市

 

  Dr. Lam提及一次在一間茶餐廳,無意中聽到坐在旁邊的兩位中學生談及生涯規劃事情,學生說,將來想投身澳門輕軌行業,參與輕軌的運營工作,這事確令他鼓舞。

 

  澳門年青人想從事這一行業,除了在專業學識上要打好根基外,學會做人處事方法,懂得隨機應變的技巧,在急速發展的社會中,增強自身的抗逆能力,隨時做好心理準備面對挑戰。在新加坡的教育中,很早就培養青少年人有區域觸覺,因此,更重要是趁年輕,離開自己的comfort zone,走出去探索其他潛在的機會,增長見識累積經驗,還要拓展個人對區域與國際的視野。

 

  澳門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毫無疑問在過程中都會遇上各種各樣問題,或許發展上遇到瓶頸,透過促進基建規劃的發展,如增加口岸、路橋、隧道及軌道等工程建設、可加強人流、物流的承載能力,解決居民和旅客出行的問題,讓城市發展成為宜居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