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緊時代動向,研發最好的產品——專訪美國半導體企業主管李展峰

在現今都市的日常裡,我們的生活是離不開電子產品,在這個「數碼化革命」的時代,各種電子產品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隨著電子產品的日趨普及,製造這些精密儀器的行業也迅速擴展,我們經常聽到的「半導體」製造業就是其中之一,不論是手機、電腦和其他電子產品,裡面由大量稱為「晶片」的半導體組成,它們如同細胞一樣的重要性。

近年,各個國家加緊推動半導體的研發技術和生產,人才在半導體行業是不可或缺的資源。今次我們為大家介紹在半導體行業多年的電子工程師李展峰。他在澳門中學畢業後,遠赴加拿大修讀電子工程系,其後二十多年在美國從事電子工程的工作,現時是全球第二大半導體裝置生產商——亞德諾半導體(Analog Devices)的企業產品營銷主管。

興趣始於實踐

李展峰選擇向電子工程的方向前進,與他的中學學習有關。他記得中學時每星期有兩三堂課在機械工房裡實習,學習接駁電線、連接LED燈泡的電路,還有使用車床來製造一些物件,透過在車床的實踐,令他了解課本裡的知識如何應用到日常生活裡,激起他對電子工程的興趣。

即使已經畢業多年,但李展峰認為在學校的知識依然非常實用,特別是在海外的生活。一旦遇上家居水電上的問題,他在中學時的知識也能大派用場。當時的學習內容不但啟發李展峰日後的人生方向,更教授了一門生活的手藝,「這令我覺得可學以致用,可以說是學習了一門手藝,讓我們知道怎樣應用,以及怎樣在社會上生存。」

李展峰(左二)與同學攝於電子工程系

投身半導體行業

李展峰中學畢業後,便前往加拿大升學,他因興趣選擇在大學修讀電子工程。然而,電子工程的領域覆蓋範疇廣泛,從儀器工程、通信、控制系統、半導體等眾多領域,他坦言剛剛畢業時並沒有很明確的發展方向。由於當時加拿大的電子工程主要在通訊類,缺乏設計的工作,李展峰轉往電子工程產業更蓬勃的美國,尋找他的第一份工作。

到達美國後,李展峰在德州一間公司擔任硬體設計工程師。這間公司正打算建立生產液晶體的生產線,但並不了解怎樣設計,他的工作就是協助公司設計液晶體的生產線。一年後,他又前往加州的菲尼薩公司(Finisar)工作,編寫設計測試光纖模組的軟體。李展峰認為這段期間是人生的一個摸索階段,儘管大學時主修電子工程,學習多個領域的基礎知識,但缺乏實踐的時間和經驗。「我在工作時才真正應用學習到的知識,並且啟發自己的人生和進修。」

1991年11月12日,菲尼薩公司(Finisar)首次公開募股(IPO)

在2002年,李展峰開始接觸到半導體製造的行業。為何他選擇從軟體設計轉向半導體行業?他解釋,軟體相關的工作必須不斷鑽研和深造,正如軟體需要更新一樣,軟體領域的人員也要時刻學習,方可追上時代和節奏。「基本上,在1980至1990年代之後,軟體的發展非常迅速,對用戶而言是追上時代,而對研發人員則是必須要經常進修,可以說是一項很高速的工作。」相較之下,半導體行業有著較為悠久的發展,行業的轉變速度不如軟體那麼高。李展峰考慮兩者的特性,認為自己對半導體行業更感興趣,且行業節奏更適合自己,決定投入在半導體行業的發展。

初時,李展峰在一間半導體公司擔任應用工程師。他解釋當晶片設計後,應用工程師的工作就是按顧客使用的需求作測試,確保晶片符合產品的規格。作為應用工程師,雖然工作以實驗室作測試居多,但不乏與客戶和市場部的同事接觸。經過近七年的時間,李展峰認為自己較適合企業產品營銷的崗位,於是在2009年修讀工程管理碩士,其後在2014年加入仙童半導體(Fairchild)旗下的安森美(onsemi),擔任企業產品營銷主管,正式開始營銷的工作。「從大學畢業到營銷的崗位,我花了十多年時間打好自己在工程上的基礎,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不是突然的轉變。我認為營銷的崗位比較適合自己,能夠接觸更多客戶,也能看到市場將來的需求。」

李展峰(後排持旗者)在仙童(Fairchild)半導體工作,與團隊在中國內地活動時合照

讓產品為客戶加分

在2019年,李展峰加入美信集成產品(Maxim Integrated),他在2012年曾經在這間公司擔任產品經理,而幾年後重返公司時,他是擔當企業產品營銷的領導層。他表示當時美信依賴出產舊款的電子產品,但舊產品的售價只會愈來愈便宜,產品線的收入也愈來愈低。為了扭轉公司營利上的劣勢,他帶領團隊投放資源研發新的產品。「我的主要工作是在產品線的規劃和定義,換句話是把我們的資源投放在哪種位置的產品上,因為公司給予的資源是有限的,我們該如何投放這些有限的資源,希望可以得到最好的回報,這就是我們企業產品營銷部門的工作。」

李展峰(右)在美信集成產品(Maxim Integrated)工作時代表公司出席金鼠獎頒獎典禮

那麼該怎樣研發吸引客戶的新產品?李展峰認為,最重要是創造與競爭對手有區別的產品,因為如果大家生產相同的產品,最終只會演變為沒有意義的價格之爭。「美國企業重視為產品帶來附加價值(Premium),使產品既能具備特色的同時,亦能讓客戶受益,令顧客願意付出更多的資金來增加自己產品的優勢。」他表示,自己過去幾年帶領團隊研發延長電池使用壽命的產品,能夠降低電量消耗,讓電子產品有更長的操作時間,而他們的產品應用到蘋果第三代耳機、Amazon的電子門鐘、Garmin的運動型手錶等。經過三年的努力,美信的產品線從負增長扭轉,營利增加1.7倍。

不過現今電子科技日新月異,各種電子產品推陳出新,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應該保持對市場未來發展的觸覺,保證貨品的領先地位。李展峰認為必須經常與客戶溝通,他表示自己的其中一項工作就是經常聯絡各大企業,如蘋果、三星、微軟、Amazon、Meta和任天堂等。「雖然一些公司未必全面公開未來的研發計劃和方向,但通過與他們的溝通,我們可以估計和預測他們下一步的行動,隨著我們接觸的客戶愈多,便可找到這些企業發展的共通點,從而得知產業未來的趨勢,並規劃新產品來滿足他們的需求。」

了解市場的將來動向,規劃滿足客戶和市場的產品,讓公司付出資源得到最大化的回報,這就是企業產品營銷的工作。

看好大灣區的潛力

近年,粵港澳大灣區的高端科技產業迅速崛起,尤其是深圳的發展,令李展峰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認為深圳的發展在國內屬於領先的水平,即使放在亞洲區也是處於前沿的位置。」他表示,不論是半導體類、手機類、醫療器材類、汽車類的公司都集中在深圳,一些公司更設有工業區,興建多座辦公大樓供員工工作和生活,人才和資源的滙集使深圳成為大灣區發展的「引擎」。「我覺得整個大灣區的發展,深圳基本上是核心,因為這裡有三四百間上市公司,公司數量只會愈來愈多,且向外擴張。」

在2019年起,中國加緊對研發半導體的自產技藝,打造「中國芯」,而上年澳門政府亦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投放大量資源,計劃開辦半導體的項目。李展峰亦有留意相關的政策,他建議項目的發展應該多思考產品的優勢。「半導體行業的競爭不是一個新興的行業,業內的競爭也走向白熱化,你要做出一些具吸引力的產品才能令其他公司願意合作。深合區的半導體項目必須要找到自己的獨特之處,做出我有人無的產品,才能有利日後的發展。」

李展峰在碩士畢業典禮的照片

除了制定項目的發展方向,李展峰指出人才在半導體行業是不可或缺的資源,而深合區乃至大灣區的發展是給予有意投身的年青人才的機會。他建議有意向半導體或電子產品方向發展的年青人需獲得電子工程碩士,而在畢業後不用急於決定方向。「電子產業是非常專業和很大的領域,包括設計、測試、市場、銷售等多個前端和後端範疇,開始時可以邊學邊做,慢慢嘗試和摸索。」

李展峰勉勵年青人應該要尋找自己感興趣、帶來熱情的工作。「如果你覺得有興趣,你不會感覺厭倦。成功是要講求堅持,而堅持最重要的是興趣。」

緣起颱風,成於知天——專訪氣象學博士崔傳忠

一切始於「打風」

當大家每天看到或聽到天氣預報時,有否想過天氣預測也可成為一門生意?由英國雷丁大學氣象學博士崔傳忠創辦的知天氣象科技有限公司,正是一家以研發嶄新氣象技術及提供商業氣象服務的本地科創公司。

崔傳忠博士

崔博士童年時在澳生活,於陳瑞褀永援中學完成中學二年級後遠赴英國求學。由於入學考試成績優異,崔博士被允許「跳級」直接入讀中學四年級,其後繼續於當地完成大學本碩連讀和博士學位,最後於 2019年回澳創辦知天。

雖然離鄉背井斷斷續續近 14 載,崔博士與氣象學的淵源不乏澳門人的集體印記。自小便對天空充滿好奇心的他,對童年中每次當颱風來襲學校停課均印象深刻。其中,1999 年颱風「約克」正面襲澳,十號風球高懸。風眼接近時狂風暴雨與風平浪靜兩種極端的交替,令崔博士深感神奇,故開始通過書籍不斷自行學習天氣及熱帶氣旋的相關知識,正式與氣象學結下不解之緣。

崔博士於希臘聖托里尼所拍攝的天文攝影照片 — 銀河

好奇驅使探索

英國教育理念著重學生個人興趣發展,日常作業量及考試頻率較少,讓崔博士有充裕時間於自己感興趣的範疇中探索。他加入網上氣象論壇與同好交流學習,並自學編程搭建出個人天氣網站發表自己的天氣預報。既科學且獨特的分析,令其屢獲同好欣賞,後來更被邀請成為氣象論壇管理員,使其對氣象的熱愛有增無減。有趣的是,通過與熱愛觀星的同好交流,崔博士對天文攝影亦產生濃厚興趣,最後成為一名業餘天文攝影師。而他後來的創業生意伙伴,均為通過論壇交流認識的氣象專業人士。

完成英國高考(A-level)後,崔博士毅然選擇就讀全球頂尖氣象學府之一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的氣象學本碩連讀課程,進一步裝備自己繼續追尋「氣象夢」。由於氣象學為一門相對冷門的專業,職業兼容性不高,故初時家人也因擔心其未來發展而反對其決定,勸導他入讀當時已向其發出錄取通知的香港大學物理系。然而,經過向家人指出與氣象學相關的職業兼容性並非如想像中悲觀後,崔博士最終仍獲家人支持,繼續其氣象之路。亦正因如此,他一如所願於課程第 3 年前往座落於美國「龍捲風徑」(Tornado alley)的奧克拉荷馬州大學(University of Oklahoma)交流,並有幸與當地專家期間追蹤龍捲風,近距離親身感受大自然的威力和變幻,讓其畢生難忘。最後,崔博士以第一榮譽及全級成績最優異之佳績畢業,令他更堅定自己的職業方向。通過課程,崔博士意識到氣象學中仍存在不少未知領域有待探索,於是決定留校攻讀大氣、海洋與氣候博士。

在美國追蹤龍捲風所使用的流動多普勒雷達

學而用之,創新創業

完成博士論文後,崔博士於2019年年初回澳。不久後的 4 月,珠海出現了極為罕見的水龍捲,令 2 艘共載有8人的漁船沉没失蹤,當中包括有澳門漁民。此事讓崔博士萌生創辦知天氣象科技的念頭,希望通過發揮自己的氣象學專業,為有需要的群體提供更為精準的氣象信息及預測服務,從而賺取進行氣象研究的本錢。由氣象局等政府單位免費提供的氣象信息,主要針對普羅大眾日常生活及生命安全而設。然而,不少商業(如商用航空、工程建設、物流、期貨投資決策等)的運作天氣敏感,精細及針對性的氣象預測可助進行更科學的業務管理及商業決策,提升效率及減少風險。在外國,私人商業氣象服務已經較為成熟,唯內地於2015年方正式容許民眾開設私人企業向客戶提供商業氣象服務,故國內市場稱得上為一片藍海,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知天氣象科技有限公司的辦公室大屏幕

有見及此,崔博士於 2019 年 9月與兩位氣象同好共同創辦知天氣象科技,並推出針對航海人士而設的ThunderScope實時雷雨信息服務,通過電腦視覺學習技術分析實時氣象數據以預測雷雨走勢,從而劃出危險區並向區內船舶提供航向建議,協助船隻及時避開危險。可惜,公司於創立數月後便迎來持續三年的新冠疫情,大大打擊了潛在客戶了解商業氣象服務的意欲,令創業難度無限升級。萬幸,經過團隊一番努力,公司在歷經磨難後最終迎來𥌓光。首先,公司投放資源研發基於人工智能的氣象衛星數據處理技術,並成功通過嶄新深度學習算法,研發出夜間可見光衛星雲圖反演技術 NightVIS,解決晚間缺乏陽光照射下難以監測雲層的難題,能大幅提高預報員於晚間監測及評估惡劣天氣(如熱帶氣旋、暴雨、霧及冷鋒等)的能力,經測試後可清楚捕捉2017年超強颱風「天鴿」引致其採取偏西路徑直趨澳門的環流重整過程。崔博士已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為此項技術申請內地及國際專利,並將在內地獲得專利授權,相關氣象衛星圖像產品亦即將推出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公司亦有幸為港澳兩地的政府部門提供與氣象有關的專業服務與合作。長遠而言,崔博士希望將公司打造成「高、精、專」的氣象科技公司,在惡劣天氣監測及預報領域上再接再礪,向世界各地提供更精準的氣象數據服務。

NightVIS 夜間可見光衛星雲圖(左)與傳統紅外線衛星雲圖對比圖 (右)- 天鴿


交流增益

對於澳門政府有意發展科技產業以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化,本為科研出身的崔博士非常支持。他認為,提高本地科技人才培養及吸引更多科技人才來澳是轉型成功的關鍵。除需向人才提供所需硬件配套協助其充份發揮專業技能外,他建議特區政府致力創造人才交流的機會。始終,創新乃不同想法的碰撞及融合的結果。因此,一般較少參與社交場合的科技人才進行線下面對面交流,有利擦出更多新火花。

崔博士獲邀為澳門科學館「點亮星辰」活動講者

少年的好奇心,加上持續學習與鑽研,最後利用專業知識創業,一路走來均為自我興趣在驅動前進。崔博士的創業經歷,是成就人才的模式之一。當然,一路上,還是離不開大環境的因緣際會,以及家人的支持。

澳門人工智能科研方興未艾——專訪澳門大學科研人員李佩盈

近年人工智能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從AI繪畫到ChatGPT的面世,每項技術都打破了人們對機器死板運算的印象,這些程式是人工智能領域中深度學習的成功例子。除了這些例子之外,深度學習算法同樣應用在各種生活和行業上,但技術的發展離不開人員的研發。澳門雖然以旅遊業為主,但隨著新四大產業的發展,也有一批從事人工智能的科研人員。

今次,我們專訪一位從事人工智能科研的澳門青年——李佩盈。她於澳門培正中學畢業後,赴美國修讀應用數學學士和金融工程碩士。畢業後,她在2022年加入澳門大學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實驗室的科研人員。

李佩盈

人工智能與數學邏輯

李佩盈從小熱衷於數學和邏輯思考,解開數學難題是她的興趣。在中學時,她也加入學校的機械人小組,初次接觸編寫程式。由於對數學和編程的興趣,她在中學畢業後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升學,主修應用數學,同時副修計算機編程,應用數學與計算機編程都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基本工作,通過專業學習不斷提升自己在數理分析方面的能力。大學畢業後,繼續進入研究院修讀金融工程碩士學位,研究的也是應用人工智能模型來進行金融產品定價。

李佩盈在美國加州大學畢業時的相片

金融工程涵蓋數學、金融學與計算機科學,透過信息科技和數據科學來提高金融產業的營運,而人工智能正是聚焦在大數據和信息科學等範疇。她解釋,不論金融工程或其他數據應用,人工智能背後的基礎數學模型和核心原理是相近的,只是需要設計特定算法來配合數據應用。李佩盈在碩士畢業的項目上,正是利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模型,來完成衍生產品定價及風險量化,這讓她意識到人工智能具備非常大的潛力。

「過去我們建立數學模型,大多依靠可解釋性來推斷一套貼近現實的模型,但自從人工智能被應用後,我們可以透過豐富的數據輸入讓模型進行自我修正和學習。」她強調我們正身處大數據時代,現實中可獲得大量數據供分析和預測,所以人工智能是非常具潛力的工具。「人工智能可以套用在任何行業,事實上很多人所講的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深入現今社會的每一個環節和行業,我希望能看到高新科技與傳統行業結合的成果,捉緊人工智能發展帶來的機遇。」

回饋和建設澳門

在碩士畢業後,李佩盈選擇從美國回到澳門,這個抉擇一方面是希望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另一方面是看到澳門和大灣區的機遇和前景。

「作為土生土長的澳門人,我希望能夠參與建設和回饋澳門。」她看到近年國家大力推動大灣區發展,如香港的金融業發達,深圳的科技行業日趨成熟,而澳門政府推出「1 + 4」的適度多元發展政策,有意推動現代金融、高新科技等發展,在這樣的大趨勢下,對修讀相關專業的年青人提供很大的創造和發展空間,發揮自己的所長。

回到澳門後,李佩盈在機緣巧合下得知澳門大學的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並且有幸加入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團隊。這間實驗室在2018年7月成立,是獲國家科技部批准設立全國第一個智慧城市物聯網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她介紹,實驗室由不同教授帶領各個科研小組從事不同領域的學術研究,例如她所在的小組主要是研究圖數據結構上的深度學習算法,並且改進模型,當中既有側重數學模型本身,亦有側重各種應用方向,如交通、醫療、社交媒體和推薦系統等。

澳大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內的未來城市智慧交通增強仿真實驗平台

現時,李佩盈的個人研究是利用圖神經網絡對稀疏時空數據作補全。她解釋這類模型的應用方向非常廣泛,例如在一些缺乏足夠交通流數據的城市,可以利用算法來設置虛擬交通流傳感器,補全稀缺的數據,提升下游預測任務的準確度。這項算法可以應用在交通、物流和天氣等方向。

從海外回到澳門工作,會不會出現不適應的情況?

李佩盈認為分別不太大,因為自己在美國修讀研究生期間,便開始參與研究助理工作,讓她對科研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加上平日工作接觸到來自不同背景的研究員和同學,亦令她容易適應與不同的人合作。即使回到澳門,這些經驗也能讓她迅速地投入現時的工作。她又表示在美國留學時她經常出席教授與助教的課外答疑時間,並借此機會多發問,而教授和助教也樂於分享寶貴的經驗,甚至課堂之外的知識。「我認為這些是寶貴的教學資源,所以同學們到海外留學,應該多多運用這些資源,豐富自己的知識。」

科研需要一種韌性

李佩盈正在進行研究工作

由學習知識的學生搖身成為生產知識的科研人員,這種身份上的轉變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嗎?

李佩盈認為讀書和科研有著其相似的地方,就是對知識的追求和好奇心,需要不斷地自我學習來增值,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在於,讀書時老師會為你作安排,反之科研則更多是自我探索和創新。

「讀書時,成績表上的分數高低會說明好與壞,但研究上沒有任何人來給你打分,因為科研的工作講求創新。」因此,研究就是不斷地探索,而且不一定如期獲得相應的成果,一旦發現來到「掘頭路」,便整理之前的經驗,重新思考新的方向,再向目標探索。她感到「做科研更需要一種韌性,因為創新就是往未被研究的方向前進,成功與否是未知之數。」

當然,成敗的關鍵不只在於知識和經驗,亦在於工作的心態,保持樂觀的心態能讓工作事半功倍。李佩盈提到自己有時候會過於埋頭在學習和工作上而忘了時間,但她明白成果無法一朝一夕就達成,所以會盡量適時安排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來放鬆精神。在美國留學期間,她加入校內的合唱團和古樂合奏團,以音樂來舒緩自己的情緒。她也分享到,在美國加州大學的時候,每當考試的日子裡,學校住宅區的學生會在某個時間一起大叫,一方面是作為情緒上的抒發,另一方面是互相鼓勵。現在投身科研上,她每天亦會抽空做健身或運動鍛鍊,排解工作上的壓力。

李佩盈在學校古樂合奏團表演中負責管風琴及大鍵琴的演奏

對澳門前景的看法

近年澳門政府銳意發展特色金融,也提出吸引更多高端人才來澳門工作。曾就讀金融工程的李佩盈對澳門發展金融業感到樂觀。

她認為,澳門不像香港和上海等典型的金融城市,而且目前環球金融市場的競爭激烈,政府該利用澳門自身面向葡語系國家的市場,以及獨立司法管轄區的特有優勢,打通海內外市場的貨物、資金、技術及人員的雙循環。她建議政府該完善金融業的法律和法規,適當地降低市場的門檻,持續而快速發展金融市場。除此之外,澳門金融市場以現貨金融產品為主,她認為可以適時引進期貨等衍生產品,儘管這需要更高程度的金融科技和金融基建,但將有助各相關持份者均衡整體金融風險,為金融產業的高質發展打好基礎。

新四大產業與數字經濟息息相關,強調數字技術在經濟環境中的廣泛應用。數據是發展數字經濟的基石,因此她認為做好各行業的數據基建是很重要的。同時,作為科研工作者,她亦認為在完善的數據安全政策下,推動數據共享能有助豐富多方數據資源,促進數據驅動型決策。

最後,專業人才是發展新四大產業重要的一環,李佩盈期望政府繼續加強本地的人才培養,制訂吸引境內外高端人才的措施。她又鼓勵其他年青人,「我認為應該更重視傳統學科與高新技術的結合,把握大數據時代的紅利,在數字經濟下充分發掘各行業的新潛力和新機遇。」

我們從李佩盈的經歷看到,澳門的未來充滿各種機遇,新一代人才也能在科研前沿追逐夢想,為自己和城市的未來奮鬥。

做企業其實是做服務 ── 專訪光聯集團創辦人 黃書展

「在2008年時,其實我便退休了。」黃書展2003年奮鬥5年後,把公司全權交給屬下打理。6年之後,他又復出創辨光聯,為公司拓展轉型。今天的光聯集團,已成一家為全國不同企業提供SD-WAN服務的公司。

SD-WAN即用軟件界定網絡。從前用電話線撥號,演化到現在的光纖,包括雲端,網絡的構成越來越複雜和開放。SD-WAN利用程式、軟體去控制整個網絡,使虛擬的通訊網絡變得可視化、軟件化和可智能管理,幫助很多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黃書展創辦的光聯集團,是全球第一家華為企業網路(SD-WAN產品)方案落地商,2003年創立至今19年,在全國已經有10家分公司。像是華潤集團、比亞迪、京東方及永輝超市等國內知名大企業,都使用光聯提供的網絡服務方案。

7080年代的斜槓青年

創立公司5年便退休。看似是位「佛系企業經營者」,但其實黃書展曾比誰都拼命,他還是那個年代的斜槓青年。

如果要把從事過的工種都列入履歷,黃書展至少可有十項。14歲開始在工廠剪線頭,做電子焊接工,麥當勞、BE ONE鞋店、玩具廠、翠園茶樓都做過,管過便利店,甚至還在台中賣過蛋撻。

7、80年代的澳門,不少人都有和黃書展差不多的共同記憶。輕工業盛行,一個家庭,六個孩子,很多人從小便開始出來幫補家計。黃書展則是負責自己的學費,從四年級開始,他便靠著不同工種的「半工讀」,一直供到自己22歲才到台灣唸大學。

1993年黃書展開始在台灣大學升學,理工科的選擇不多。電機、土木和化工之間,他選擇了回澳「有工開」的土木工程。黃書展上研究生實習時還幫忙建過捷運板橋線,不過他最終被工地的惡劣環境勸退,決定轉行。

進修商業課程,畢業後成為了統一集團的儲備幹部。畢業後半年內,黃書展便「捱」出頭,晉升為區域顧問。因為他表現好,工資比一般儲備幹部足足高30%以上,與當時台灣薪水領先的電子類專才相當。

把自己押在互聯網風口

「遠遠不夠。」黃書展父親早逝,澳門家裡尚有幾十萬貸款靠他償還。他想要尋求機會更加拼搏。

一次偶然聚會,黃書展認識到一位從事網絡供應服務的朋友。這次見面間接改變了黃書展的命運,他把自己押在了風口。

「當時『香港第一線』,在台北設立了分部不久。那個朋友介紹,在香港做銷售一個月能達20萬港元收入,當然相當吸引。」2000年時互聯網正處風口,所有網站相關的行業都不缺「錢」,黃書展心裡盤算這個收入水平,能輕易解決家中的負債。

於是,他從大企業分區顧問,反向成為了一位推銷員。

進去以後才知道實情不妙。台灣分部設立了九個月,因產品太新, 無業務成交,全部銷售員都只在白賺工資。黃書展面對工資驟降,本來台幣快五萬月薪轉職後只有兩萬四。但辭職已成事實,於是他也硬著頭皮開始推銷產品。

在新公司,黃書展主要售賣的是網絡專線及IDC數據中心,聯通兩岸的MPLS VPN(採用MPLS(多協定標記轉換)技術,在網絡營運商的骨幹寬頻IP網路上,構建企業IP專網)。以往兩岸公司聯絡通常會使用長途電話通訊或傳真,價格不菲,使用網絡專線可以節省不少。

既然存在需求,那為何其他銷售不賣產品?

出事

黃書展不懂技術,所以拼命銷售線路。他慢慢有些客戶,但陸續賣出去的產品開始出事故。

出錯,斷線,甚至失靈七天以上。

「原來因為技術還不成熟,網路不穩定,常會出現斷線。那次證券公司斷線事故,便讓他們老闆非常生氣。」黃書展終於明白,公司裡的銷售不敢賣,怕得罪客戶。

自從這次,黃書展開始熟悉產品,清楚了從下單至拉線,至安裝期間的過程。他知道哪些位置要向客戶解釋清楚,預先讓客戶知道可能遇到的情況。黃書展一方面也抓著技術人員跟進改善方案,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幫助客戶解決問題

「其實做企業更像是服務行業,光想著賺錢失敗的機率會很大。」盡力服務,讓黃書展轉危成機。

「當時總經理開支票給我時,也驚到了」,他未想過生意這麼好。後來像蕃薯藤,或是當時台灣最大的女性網站、手機網站,都成了黃書展的客戶。試用期3個月一過,他連升兩級,很快便成為了整間公司的最佳銷售。他當時獎金一個月最高達120萬台幣,很快還清澳門家中的債務。

東莞「開荒」

公司台灣業務步入正軌,老闆看中黃書展本是福建人、又來自澳門,覺得他適合開拓主要是港澳台商的東莞巿場。黃書展喜愛接受挑戰,於是一口答應去做「開荒牛」。

「踏出車站一刻,便立即想回家。連空氣,都臭到讓人無法忍受。」黃書展形容那年的東莞極不宜居。「連渠裡的污水都是凝固狀的,而且當地小偷猖獗,在東莞跑業務的都被搶或?過袋。」

有一次,黃書展在路上用手提電話,還未反應過來,手中電話飛脫,原來已被摩托黨搶走。因為自小「捱」慣,這樣的環境黃書展也能克服過來。澳門人的身份讓黃書展認識不少客戶,加上他堅持為客戶服務的理念,東莞這塊市場也被順利開發,東莞也在政府奮力發展下,之後也很快變成不一樣的光景。

合作伙伴、同事都提議他不如自己創業,於是連同伙伴們便從舊東家那裡代理了線路,再從線路業務延伸,開拓了周邊的設備租賃服務。靠著原來的客戶基礎,發展亦十分順利。

直到公司創立第五年。40歲不到,黃書展跟十多位員工表示退休,讓他們好好維持現有的客戶就可以,其他隨遇而安。「主要當時計劃要小孩子,一路走到創業也累了。希望留一點時間給家人。」

東莞總部所在地

復出

黃書展不在那幾年,員工們沒有真的「躺平」,反而讓光聯的營業額翻了一倍。他們希望黃書展復出,帶公司走向全國。黃書展起初拒絕,但後來被員工真誠打動。2014年他重返光聯,開拓企業網絡產品的業務。

2017年時,華為找上光聯。當時,國內其他提供企業產品網絡服務的同業者,全部都採用如思科公司等的外資軟件。軟件對當時的華為來說仍是短板,對比其他成熟品牌大概落後兩年。

華為前後拜訪了光聯上十次,後來出動到數通總裁來找黃書展,承諾2018年會完善軟件。出於對內資企業、國家安全等考慮,黃書展決定給華為1年的時間嘗試。後來貿易戰在西方政策針對下,華為經歷了更大的危機。「中間兩年公司沒有客戶,我們和華為一起守了兩年。」研發進程再往後拖到2019年軟件終於真正完善。在此期間,因產品不成熟導致的市場認可度不高,是靠光聯的技術與服務來穩住客戶的。

通訊行業論壇分享

2018年在華為全球HC大會上共同推廣SD-WAN服務
光聯集團與信通院簽約,共推數字經濟下建設智能網路合作

落戶灣區 轉型研發

借著和華為細分巿場,黃書展的光聯開始投入研發,填補了SD-WAN領域非高端巿場的空缺。2022年3月,為共助大灣區數字經濟發展,光聯集團與中國信通院正式簽署合作,同時,光聯集團亦在澳門基金會支持下與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高等院校展開了產學研合作。同年,光聯集團在橫琴設立了分部,與光聯深圳總部、東莞運維中心、廣州分公司共同在大灣區發力。

在大灣區,更多像光聯集團的公司落戶,黃書展表示,開始有一些來自澳門的資訊科技人才,參與光聯的產品技術研發。

在通訊領域多年,黃書展認為青年人如要投身IT相關領域,可先培養興趣,現在網絡資訊發達,年青人在摸索興趣和專長上更多方法,專業發展上他們越早定便越好。

2021年在澳門會展上大力推廣科技服務

澳門未來發展智慧城巿,年青人認識資訊技術的底層邏輯也會具備相對優勢。智慧化建設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政府牽引,帶動本地機構,以及更多技術公司加入共同思考和合力建設。努力使科技普及,有更大的空間融入社區。

人才培養方面相較以往更大空間,深合區等政策出台也為澳門青年提供了多一個選擇,他們不再受限於離家千里或轉行的困局中。黃書展希望靠光聯的通訊技術,幫助推動深合區打造無差別的生活環境,讓跨區發展的青年可以有更好的生活體驗。

澳門人工智能產業的先行者——專訪普強公司創辦人何國濤

澳門一直尋找科技產業的突破口,但是發展本地科技真的具可能性?一套由澳門人開創“人工智能”系統告訴我們沒有不可能。今天聽聽我們的嘉賓何國濤分享,如何“玩”着發展“高新科技”。而澳門青年投身科技產業,是否又迎來最好的時候呢?

澳門人工智能產業的先行者

——專訪普強公司創辦人何國濤

廿一世紀以來,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這一代城市人的成長幾乎與科技發展密不可分。向手邊的智能手機說一句“喂,Siri”,在懶得打字的時候按下語音輸入功能,這些融入了“人工智能”的生活方式,印證着我們沒有掉落時代潮流的隊伍。然而,身處在澳門的我們,又有沒有機會走到“人工智能”隊伍的前列呢?

打機成就的人工智能產業先行

何國濤可以說是澳門人工智能產業的先行者。他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也是普強時代(珠海橫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普強時代”)的創辦人,曾獲北京影響力——最具影響力20強企業家、2020世界傑出青年華商等榮譽。普強時代是一家擁有人工智能底層技術的公司,主要以語音識別等技術為核心。產品包括銀行、政府部門等大型企業的語音交互分析系統,以及汽車智能系統。今年年初,豐田旗下雷克薩斯品牌的系列汽車已經用上了普強研發的車載語音系統。

語音識別這些聽起來很“高大上”的技術,對年輕人來說門檻會否高不可攀?其實在何國濤成為智能語音技術的領軍者之前,他也曾是一名普通學生。他說:“從事科技行業,最重要的是感興趣。聽起來很複雜的技術,做過就知道其實並不難。”

何國濤投身科技行業的源起,來自於他小時候喜歡打遊戲、在電腦嘗試不同技術。“打機打得很慢,於是研究如何改遊戲,怎樣多拿一些分、快一點升級。那時候也試過將譚詠麟剛出的歌從卡式帶放在電腦的聲卡裡播,發現有些音不對了,就查書看看如何把它改回來。其實放進電腦以後聲音全變成數字,很無聊的(笑)。”

發掘自己的個人天賦,善用興趣帶來的動力,何國濤後來選擇了計算機專業,並在北大讀書期間以優異成績,成為了拿最高獎學金的頂尖學子。

按部就班地迎來失敗,堅持不懈地迎難而

現時不少澳門的中學生,會擔心自己在內地高校跟不上學業進度,又或者適應不了外地生活。何國濤則告訴年輕人:“不要想太多、也不要太擔心,在內地讀書和工作不會很困難。”他正是如此按部就班地讀書學習、進行手上的項目、應對每一個挑戰,不需要戲劇化的機遇和奇蹟。

在北大期間,何國濤跟著導師研究的項目是銀行的網絡層。“那些代碼像一堆草,加上以前的網絡很差容易斷線,要不停來回切換電腦。當時花了三四個月蹲在實驗室裡,每天就是白天改代碼晚上回去打遊戲,不懂的就問老師,老師沒空就自己到圖書館查找答案,也不是很麻煩。”項目完成後,他們幾個學生還跑到廣東的不同城市親自為銀行安裝系統。

科技的成功革新,必定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再嘗試,每次應用新技術都是一次歷險記。“做新的東西一定會有奇怪的Bug(缺陷)。那時我們在順德,有一天在吃早飯時銀行行長把我們叫過去,說銀行擠提了。”原來是新安裝的系統癱瘓了銀行的網絡,有些農民提不了現金引起了恐慌,全村的人都跑到銀行要求取款。於是他們趕緊修復系統,網絡倒是恢復了,但網一通村民把錢全取光,好在幾天後大家看到相安無事又再把現金存回銀行。

“當時真的會很害怕,不過回頭再看就知道不用怕。如果當時自己放棄了,以後就不敢再試,這輩子就沒有這個機會了。”踏實前進的路上也定會遇到不少挑戰和困局,面對壓力迎難而上,堅持不懈才能讓自己有機會不斷突破、自信成長。

“沒有地方比澳門有更多機會

何國濤在北大畢業後赴美國繼續深造,並於矽谷創立了普強公司。2010年,他瞄準國內智能語音的空白市場,決定在北京成立普強信息並回到中國發展。到了2018年,他帶領著普強的團隊贏得首屆中國橫琴科技創業大賽第一名,獲一億元的研發獎金。然後他將公司落戶橫琴,拓展以大灣區為基地的業務。

雖然本地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仍然需要時間,亦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引導,不過現在就是最好的時代。何國濤十分看好澳門的未來前景,他相信當政府成功孵化具實力的科技企業,將能帶起整個產業的發展,並拉動周邊行業的繁榮。“澳門的市場發展潛力巨大,教育資源豐富,沒有地方比澳門有更多機會。”

普強時代目前在澳門也設立了運營中心,面向大灣區、澳門和國際市場,開展AI語音賦能與澳門當地語系化智慧改進升級業務。外在的政策環境條件良好,政商博企都有合作需求,目前公司已接到的項目眾多。加上政府近年大力推動智慧城市成為澳門管理新模式,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將是未來必然的發展趨勢。這對澳門的年輕人來說,投身人工智能行業處處都是機遇。

何國濤也接觸過不少本地青年,他認為澳門的新一代很聰明,腦筋靈活轉數快,澳門高校也有渠道讓學生到大公司實習,畢業以後具備足夠的能力在內地競爭,毋需擔心機會不足。他建議有興趣的年輕人,“不用急著創業,可以先入行試著做幾年,多嘗試不同崗位,由低做起找到喜歡的方向。發展亦不用局限於澳門,可以先到內地或是到歐美地區看看,多合作不同地區優秀的人才,這些經歷能夠增長見識、鍛練能力。”

創造價值、貢獻社會的“碼農

或許科技行業的從業者會給人一種的“碼農”的刻板印象:每天埋頭苦幹、生活枯燥、代碼寫到秃頭。而何國濤則說:“碼農能夠創造原來沒有的東西。其實並沒有聽起來那麼可憐,寫程式不會比打機辛苦多少,真的差不多。有人帶著做不會太困難,只要堅持做下去就可以了。這行有它的趣味,而且是有未來發展空間的。”

何國濤也分享道:“從事這一行並不局限於寫程式,當中亦有各式各樣的崗位。”以他的公司為例,智能語音的核心算法由數學系和訊號處理專業的成員負責研發,再交由工程師編寫成程式。然後由中文專業的人員進行標音配對,並聘請播音主持人員進行語音錄製。在產品最終面向市場時,同樣需要市場包裝和營銷人才……只要願意參與,人工智能行業的隊列隨時歡迎各界人才入伍。

在採訪的最後,何國濤向澳門的年輕人們寄語,這番說話對各行各業的青年也同樣有啟發性。“做事一定會錯,錯了一定要改。不要怕被罵,罵是在給你機會,說明你還有機會可以改。當事情解決之後,自己也會很高興、也會得到成長。能夠為世上創造新的東西、為社會作出貢獻,是最有價值和成功感的事。”

以科研引領世界——專訪機械學習工程師陳逸翀

      陳逸翀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他先後取得北京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士,以及英國牛津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更加入國際知名經濟資訊機構——彭博社(Bloomberg)的機械學習(Machine Learning)團隊,成為軟件工程師及研究科學家。在科研路上,他一直堅持理論需要為人類服務的宗旨,唯有把理論付諸實踐,才有價值。

{"ARInfo":{"IsUseAR":false},"Version":"1.0.0","MakeupInfo":{"IsUseMakeup":false},"FaceliftInfo":{"IsChangeEyeLift":true,"IsChangeFacelift":false,"IsChangePostureLift":false,"IsChangeNose":false,"IsChangeFaceChin":false,"IsChangeMouth":false,"IsChangeThinFace":true},"BeautyInfo":{"IsAIBeauty":false,"OldBeautyCount":1,"IsSharpen":false,"OldBeautyValue":["0.32"],"SwitchMedicatedAcne":false,"IsBrightEyes":true,"IsOldBeauty":true,"IsReduceBlackEyes":true},"HandlerInfo":{"AppName":2},"FilterInfo":{"IsUseFilter":true,"FilterCount":1,"FilterValueList":["0.6"]}}陳逸翀在科研路上不斷探索,奮勇向上。

 

學習永不止步

      北京清華大學是中國頂尖工程師和科學家的搖籃,畢業生為中國工程發展帶來的成就有目共睹。即使陳逸翀以優異的中學成績畢業,在邁入充滿科研人才的學府時,他亦曾感到困難重重:“清華大學是一個戰鬥場,圖書館、自修室每天總是人群滿座,大家從早到晚都熱鬧地討論著學習內容。學長、學姐和老師亦不斷提醒你必須付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努力。”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在北京清華大學努力學習(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當時心理壓力極大的他,初期成績只達合格邊緣,令人擔憂。在老師循循善誘和同學鼓勵下,經過兩年努力,他的成績終於邁向前二十名:“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有時候未必是我們的能力不及他人,要保持積極樂觀態度,不斷溫故知新,加倍努力學習,才能以清晰的思路面對挑戰。”

a2

取得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士學位(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最初以遊戲開發為目標的他,笑言自己對節奏音樂遊戲十分著迷,希望能透過機械自動編寫樂譜,才決心成為機械學習工程師。他發現要製作一個可以立即使用的模型並不困難,但若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工程師,就必需掌握紮實的統計學、數學等知識:“每一個項目都要搭建和調試對應的機械學習統計模型才能行之有效,若對當中的基礎理論一無所知,將無從下手。”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遠赴英國牛津大學攻讀碩士(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為了到英國牛津大學繼續鑽研機械學習技術,陳逸翀付出大量時間進行資料搜集,與同學進行模擬面試,互相交流意見,亦透過不斷練習模擬考題、模仿英劇的對話方式及語調,提升英語書寫和口語水平。他十分欣賞牛津大學的小班教學方式,經常與老師進行長時間討論:“教授會面對面進行指導,解答難題,為每個小錯誤寫下詳細見解,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

a4

牛津大學碩士畢業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他以自然語言處理為畢業任務,希望能實際應用理論,作出科研上的突破。雖然在研究初期曾遇上很多挫折,但他仍不斷汲取失敗經驗,每天埋首實驗室進行改進及求證,最終成功以“變分貝葉斯”(Variational Bayes)的統計推理方法,讓機械學習猜測人腦的思維模式,減少觸控細小熒幕容易出現的輸入錯誤。他說:“學術研究可以走在科學前端,探索一些從未有人挖掘過的事,讓人覺得很有成就感。在清華大學的那段艱辛日子,讓我學會了堅定面對各種挑戰。”

 

機械創造智慧

      “機械學習”是全球一大熱話,企業如何利用大數據提升核心競爭力備受關注。彭博社是國際知名的財經信息平台,報道世界各地的經濟及政治資訊,提供具權威性的評論及觀點,在金融市場極具影響力。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彭博社每天收到全球超過二百萬則新聞訊息。面對如此龐大的數據量,若要進行人工處理,則需要聘請一千四百名職員,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工作,每分鐘閱讀一則新聞,為使用者提供深入分析。然而,透過機械學習,便可自動化剖析全球即時新聞,讓用戶取得影響金融市場的第一手消息,作出相應的投資策略。

%e6%96%bc%e9%a6%99%e6%b8%af%e4%b8%ad%e6%96%87%e5%a4%a7%e5%ad%b8%ef%bc%8c%e5%90%91%e6%95%b8%e5%ad%b8%e7%b3%bb%e5%ad%b8%e7%94%9f%e4%bb%8b%e7%b4%b9%e5%bd%ad%e5%8d%9a%e4%ba%ba%e5%b7%a5%e6%99%ba%e8%83%bd

在香港中文大學向數學系學生介紹彭博人工智能的工作(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互聯網不斷發展,傳統的數據分析軟件顯得捉襟見肘,但要將學術模型進行精簡及優化,滿足用戶需求,對工程技術和硬件設備要求都極高,是一項嚴峻挑戰。陳逸翀認為學術模型與實用模型的分別在於速度與時間:“我們經常引用新學術模型,發展成規模化的軟件系統,但有些學術模型結構十分複雜,需要解決運算速度和處理容量等問題。”

      他為彭博社建立了可找出社交媒體上熱門主題的統計模型,協助使用者進行訊息過濾:“具影響力的投資人物於社交平台發表的每一則言論,都可能引致金融市場動盪。我們想知道當中涉及的投資屬於哪一個領域。”這個主題分類系統,現在每天處理五億則社交平台發文,實時向用戶反映所關注類別的最新資訊。他亦透過建立可摘取文本重點的資訊抽取系統,偵測新聞內容的相似語意,為重覆資訊進行分組顯示,大大縮短用戶搜尋時間。

 

抓緊機遇,邁步向前

      “機械學習”作為實現人工智能的一大途徑,已被廣泛應用於搜尋引擎、醫學診斷、圖像處理、影像、語音和書寫辨識等領域。陳逸翀勉勵欲投身科研的年輕人:“要無懼數學,才能深入理解運算原理;要不斷更新知識儲備,才能跟上時代步伐;要有出乎意料的見解,才能為企業帶來價值。”現今社會推行學術公開化,陳逸翀形容互聯網是一個“金礦”,要在領域一展身手,必須不斷增值和裝備自己:“多細磨論文、專案或求助他人,積攢的經驗越多,便會做得越好。”

{"ARInfo":{"IsUseAR":false},"Version":"1.0.0","MakeupInfo":{"IsUseMakeup":false},"FaceliftInfo":{"IsChangeEyeLift":true,"IsChangeFacelift":false,"IsChangePostureLift":false,"IsChangeNose":false,"IsChangeFaceChin":false,"IsChangeMouth":false,"IsChangeThinFace":true},"BeautyInfo":{"IsAIBeauty":false,"OldBeautyCount":1,"IsSharpen":false,"OldBeautyValue":["0.32"],"SwitchMedicatedAcne":false,"IsBrightEyes":true,"IsOldBeauty":true,"IsReduceBlackEyes":true},"HandlerInfo":{"AppName":2},"FilterInfo":{"IsUseFilter":true,"FilterCount":1,"FilterValueList":["0.6"]}}

陳逸翀勉勵年輕人毋懼挑戰,勇於突破。

      世界各國近年致力發展機械學習模式為城市服務,透過檢測實時路況、車輛時速、目的地距離等,精確計算巴士到站時間,並因應路面實況自動調節交通訊號系統,提高疏導效率。

      機械學習能節省更多溝通、時間和人力成本,但陳逸翀說當中必須經過重重難關:“機械需要從大數據中學習。要取得數據,必須在城市內裝設多個偵測點,或透過大量用戶程式進行定位記錄,需要多個政府部門相互協調,亦牽涉人力、時間、法律、隱私、資金等問題。”

      近年,粵港澳地區的生產總值已達發達國家水平,投資形勢穩健上揚。隨著大灣區發展,三地的商務往來將更為緊密便捷。陳逸翀認為機械學習雖然在港澳地區發展較緩慢,但前景十分可觀:“澳門作為一個小城市,能被列入國家發展規劃甚為罕見,但澳門的行業市場狹窄,難以留住技術人才發展規模化產業。只要跟隨大灣區的發展步伐,專注推動旅遊業、會展業等第三產業,便能找到出路。”他建議政府建立快速透明機制,讓機械學習及軟件開發公司利用大灣區的資源擴大發展規模,協助澳門推動智慧型城市發展。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陳逸翀建議政府建立快速透明機制,讓機械學習及軟件開發公司利用大灣區的資源擴大發展規模,協助澳門推動智慧型城市發展。

不屈不撓,自強不息——專訪澳門首位土生土長IEEE會士麥沛然

電是地球上的重要能源,既可驅動物件,亦能記載信息,用途無可限量。電機及電子工程是一門涵蓋電力、電腦、通信、訊號處理等領域的學科。電機工程涉及大能量的電力生產及輸送系統,工程師從各種途徑收集電力,電成為能量,確保為市民帶來穩定的電能;電子工程涉及處理小訊號的電子系統,工程師通過大氣電波和電路,電會作為信息,將信號解碼成文,由保安系統到日常電子產品,都屬電子工程範疇。電機及電子工程引領著社會和科技發展的步伐,與生活息息相關。

a1

麥沛然於2018年正式成為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會士,是首位土生土長澳門人獲此殊榮。

麥沛然博士是澳門大學電機及電腦工程學系教授,2009年以研發“用於多制式接收器的雙階段頻道選取技術”,為澳門取得該領域的首個美國專利權。他於2018年正式被評選為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會士,以表彰其在高效能無線通訊和微電子積體電路創新技術的卓越成就,是當中最年輕的學者之一,更是首位土生土長澳門人獲此殊榮。

a2

2009年以研發可“用於多制式接收器的雙階段頻道選取技術”,為澳門取得該領域的首個美國專利權。(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鍥而不捨的科研精神

就讀於慈幼中學,麥沛然很早便在科學世界的薰陶下,對電子工程方面的發展感興趣。他憶述母校一直提倡科普知識教育,學生除了要修讀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亦要學習電線接駁、機械繪圖等技能。鍾情電子工程科學的他,中學畢業後便決定到澳門大學修讀相關專業。

澳門大學電機及電腦工程學系創辦於1989年,至今已有三十年歷史。葡籍教授馬許願於1992年受邀到澳門大學科技學院任教,於1997年成為大學副校長。隨著電腦及手機廣泛應用,極大地改變了社會的日常面貌,馬許願教授將微電子知識引入澳大,以西方的教學模式和開闊思維,引導學生學習從挫折中磨練自己,親力親為發掘研究成果。

a3

麥沛然在2005年帶領團隊研發了雙階段頻道選取技術(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麥沛然憶述當年學校只能在停車場劃出約兩百平米的空間作工程實驗室,雖然每項研究都由零開始,要購入元件開展實驗,但同學們都各展才華,無懼辛勞。他說:“只有經歷無數失敗,才能懂得成功的喜悅。每天小小的進步,都是堅持下去的動力來源。”

麥沛然在取得學士學位後獲推薦直接攻讀博士課程,並於2006年獲得博士學位。他坦言研究過程中曾感到力不從心,但經常鞭策自己要持著不屈的精神與耐性,不斷提升實力,冀自己的研究成果能一步步邁向國際水平。

 

帶領團隊開創新技術

在世界開發第四代流動通訊(4G)的時期,麥沛然於2005年帶領團隊研發了雙階段頻道選取技術,以經濟方便、結構簡單的電路,讓電話能以一種芯片同時滿足4G無線傳輸標準,亦能繼續支援2G及3G通訊系統。經過多年努力及在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的支持下,這項技術於2009年成功獲得美國專利,至今仍被國際大型企業廣泛引用。麥沛然認為澳門大學的科研技術絕對能與國際頂尖高校媲美:“以當年澳大的技術水平,能成功在技術層面簡化芯片設計,解決實際問題,並非取決於能力與機會,而是透過不斷反思,找出更合適的答案,務求比別人做得更好。”

a4

麥沛然一直帶領著實驗團隊穩步向前

現時,麥沛然擔任著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副主任。這所國家重點實驗室於2011年正式揭牌,成為澳門第一所工程學領域的國家級頂尖科學研究基地,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麥沛然感激馬許願教授多年來的支持與信任,持續投入資源讓工程團隊得以擴大發展。實驗室於芯片技術研發上至今一直保持領先地位,發表論文數目已遠超北京清華大學、上海復旦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頂尖院校。

a5

澳大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於2011年正式揭牌(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019年,澳大在被喻為“芯片奧林匹克”的IEEE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ISSCC)中共有8篇論文入選,成績斐然。ISSCC為電子領域最負盛名的國際學術會議,其論文遴選標準極其嚴格,同時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水準最高的固態電路國際會議。麥沛然說:“不一定大學排名造就實驗室,也可以是實驗室成就大學排名。”

a6

出席IEEE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科研成果必須經過沉澱

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專業技術組織之一,匯聚來自全球百多個國家的頂尖科學家。各國電子技術與通訊科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都在具國際權威的IEEE學術期刊中發表。作為首位澳門土生土長的IEEE會士,麥沛然亦被委任為《IEEE固態電路期刊》副編輯,與世界頂尖專家學者一起評選最具前瞻性的學術論文,標誌著澳門科學界的成就獲得世界認可。被問到在科研道路上取得成果的秘訣,他認為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才是致勝關鍵。智慧是一種無形資產,大學有強大的學術資源後盾,學生可以自由發展興趣專長,挑戰高風險、顛覆性的研究項目。他鼓勵學生不斷進修提升技能,保持耐性反覆實踐,在失敗中建立自信,在工作中找到樂趣,切忌一步登天,“在渴求成果前,先要問自己能付出幾多。到你邁向更成功時,你會感激當初拼命努力的自己。”

a7

麥沛然被委任為《IEEE固態電路期刊》副編輯,與世界頂尖專家學者一起評選最具前瞻性的學術論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上一代工程師將在艱辛歲月中積累的經驗薪火相傳,提升新一代工程師的學習效率。澳大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成功,亦為澳大工程系學生開啟了機會的大門,擴闊就業和升學出路。畢業生爭相被國際研究機構、科創企業、大專院校招攬,活躍於不同的行業範疇,足跡遍佈世界各個角落。

a8

手提多功能基因檢測系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為將電子技術拓展至更廣泛的應用層面,實驗室的畢業生亦著力開發手提磁力共振及手提多功能基因檢測系統,將芯片結合生化技術,進行食物品質監控及疾病檢測,極具發展潛力。當中更有學生獲哈佛大學青睞,遠赴美國開發尖端、快速、經濟、便利的檢測儀器,為病患進行初步診斷及篩選分流,減輕醫療壓力,為世界社會作貢獻。

a9

手提磁力共振檢測系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打造智慧型城市是二十一世紀全球的發展目標,引領這一目標發展的是不斷推陳出新的電子、電腦及無綫通訊技術,亦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目前最先進和爲人熟悉的互聯網、手機、電腦、遊戲機、全球定位系統(GPS)等,均以電子微芯片作為核心,中美貿易戰的重點競爭項目亦與芯片息息相關,相關技術研發備受各國關注。澳門在未來的芯片研發技術上,將如何走得更遠?麥沛然認為,隨著越來越多青年人加入科研行業,社會要善用資源,抓緊粵港澳大灣區機遇,以澳門為教育基地集中培養專科優秀人才,為科研人員創造在澳門自由發展的空間,一展所長,造福社會。

 

“人才求精不求多,” 麥沛然表示,“只要經過深層次的培訓,發掘一枝獨秀的專才,才可以為澳門帶來發展優勢,與鄰近城市競爭,讓澳門在大灣區及國際立足。”

a10

麥沛然期待本地加強人才培育,優化科研發展空間。

 

__________

關於IEEE

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英語: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簡稱為IEEE)是建立於1963年1月1日的國際性電子技術與電子工程師協會,亦是世界上最大的專業技術組織之一,擁有來自175個國家的42萬會員。

除設立於美國紐約市的總部以外,亦在全球150多個國家擁有分會,並且還有35個專業學會及2個聯合會。其每年均會發表多種雜誌、學報、書籍,亦舉辦至少300次的專業會議。

目前IEEE在工業界所定義的標準有著極大的影響。

創新創意,敢想敢拼 IT工程師江朝暉

      江朝暉(Aglaia Kong)這名字對大眾來說可能有點陌生,但她有份參與和製造的重大IT發明,在日常生活中很大機會聽過、看過或接觸過。過去在農村長大、來澳升學的小女孩,如今已成為一位擁有多項專利的傑出工程師,並先後在Cisco(思科)和Google(谷歌)等著名企業任職,工作成績備受肯定。之所以做到“能人所不能”,只因她不忘自己七歲時立下的太空夢,以及對世界保持好奇心,熱衷研究和發明。她寫下的IT程式,給無數人的生活帶來便利。

a1

江朝暉(Aglaia)在IT領域取得傑出的成就

 

小時候立志上太空

      Aglaia的父母是工程師,長年被派到外地工作。一家人聚少離多,小時候的Aglaia跟奶奶一起在農村生活。農村長大的孩子,除了享受不到物質生活外,接受的教育也得不到任何保障,因這裡沒有很多書籍和各類文獻資料,啟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雖然學習條件艱苦,但Aglaia卻過得很自由,因為她在這裡可以不受限制地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Aglaia說:“小時候有一個夢想,就是上外太空。大約在六、七歲的時候,我曾經爬上屋頂,等外星人接我去太空。我等了七天,快被蚊子咬死了,但外星人還是沒有出現。所以我想建一艘太空船,別人不帶我走,唯有靠自己。”這聽上去像是一個小孩異想天開的奇想,卻讓Aglaia擁有了一個去外太空的夢,她的一生,都以追逐這理想為目標,不斷向前。

a2

小時候的江朝暉(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a3

從小在農村長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儘管與父母聚少離多,Aglaia卻非常尊敬爸爸,並從他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在外地工作的爸爸每年會回來探望Aglaia一次,每當聽到女兒提出有趣的問題,他都會認真回答,小心翼翼地“守護”Aglaia的夢。Aglaia說:“只要爸爸一回來,我就問他,如果我想要建一艘太空船,要懂甚麼。他也不知道我為甚麼這樣問,但他說起碼要懂得建一艘船,那就要修讀電子工程。然後他又說,如果要去到這麼遠,你還要知道怎麼尋找食物,所以你要懂材料科學和機械工程之類的知識。”Aglaia將爸爸的話牢牢記在心裡,並決心長大後成為一名工程師。

a4

江朝暉很尊敬爸爸,並從他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熱衷研究融會貫通

      Aglaia在澳門讀了兩年中學,那兩年對於她來說是個挑戰,那時候的她並不熟悉繁體中文和英文,以前在內地主要學習科學和數學知識,但對歷史、地理和其他通識較為生疏,因此學業上落後於其他同學,甚至有在英文聽寫測驗中取得多次零分的“不良”記錄。她意識到要趕上進度,需要改善學習方法,因此使用圖像記憶法來記憶英文單詞和地理、歷史事件,並取得明顯進步。之後,她遠赴加拿大讀高中,最後到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完成大學學業。在大學,Aglaia選擇修讀機電工程及化學工程,她希望從專業中學習到各種物料的特性,將來為自己建造一艘太空飛船,把自己送到太空去。雖然她現在還未上過外太空,但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建造太空穿梭機時,使用了很多她的研究成果。Aglaia說:“可以說,我的部份夢想已經實現了。”

      NASA的太空穿梭機實現了Aglaia部份夢想,但她不是一個容易滿足的人,於是,她加入了加州的一家衛星公司,工作一年後,搞懂了相關原理,並着手研究如何把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應用於地圖上。她說:“因為我是個容易迷路的人,我想如果可以用GPS來帶路,那會是個多麼方便的東西呢!”經過兩年不斷努力,她成功把GPS應用於實際導航上,為人類的出行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如今,手機上的各種地圖導航應用程式已經成為每個人出行必備的利器,這一研究為大眾的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Aglaia開始研究GPS導航時,是1992年。

之後,Aglaia的發明目光對準了另外一個領域──電子郵件。第一代互聯網電子郵件使用並不方便用家,使用者需要登入一個電子郵件伺服器,並把電子郵件下載到電腦裡,並不可以儲存於互聯網上。Aglaia解釋:“這就等於別人向你寄了一封信,放在你的郵箱,如果你要看那封信,你要下載到你的電腦後才可以閱讀,以前的模式就是這樣。”Aglaia的發明靈感源於自己的“大頭蝦”性格,因為她經常忘記電子郵件儲存在哪個位置,所以希望把電子郵件放到互聯網上,那就可以隨時隨地閱讀電郵。

      Aglaia續說:“當時我把它推到新階段,因為以前你用這台電腦登入的話,你的郵箱就連接到這台電腦,在其他電腦上就不能閱讀電子郵件,第一代互聯網電子郵件就是這樣。但現在像Gmail、Hotmail等等,都可以在線閱讀了,非常方便。”

a5

江朝暉笑言發明靈感源於自己的“大頭蝦”性格

 

對世界保持好奇心

      Aglaia表示,“寫程序其實非常簡單,只要你知道自己要幹嘛,朝着那個方向做好準備就可以了。”過去她曾任Symantec(賽門鐵克)的存儲和可用性管理組的首席技術官、網際網絡解決方案先鋒Cisco的大中華區首席技術官及全球副總裁,以及Google的首席技術官。不論在哪一家公司,她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做到高級工程師的崗位,甚至成為公司的合夥人。她換工作的唯一原因,就是希望在新公司接觸和學習更多新事物。

a6

曾在Google擔任首席技術官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取得今日成績,Aglaia一路走來並不容易,走在IT發明的研究路上,要跨越不同障礙,排除萬難。她寄語新一代年輕人:“想到什麼,一定要去試一試,不論怎樣,都要去試,因為只有去嘗試,你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才能知道自己離實現這個想法之間有着多遠的距離。”

      她笑說:“我曾很好奇自己能不能飛,那麼我就到屋頂上去,試著往下飛,跳起來發現自己真的飛不了,那就能證明自己確實不能飛。”她認為,現時年輕人過著豐富的物質生活,吸收資訊的途徑五花八門,要實現目標,比以往更容易。她說:“做人除了要有目標,還要對世界保持好奇心,不要停下學習的腳步。對於自己熱愛的事,就要不斷挑戰自我,不要滿足於現狀,全力發揮,這樣才能取得成功。”

a7

江朝暉寄語新一代年輕人,要敢想敢拼!

 

 

合作單位: 澳門正能量協進會
8

微電子技術與集成電路產業人才 謝永強

13265971_823763474434788_5640408559514487210_n人物簡介: 謝永強,內地出生,澳門長大,畢業於澳門粵華中學, 93 年升學臺灣,97 年取得國立臺灣大學電子工程學學士 學位,大學畢業後,繼續其電子工程專業的研究生涯, 99 年取得碩士學位後於同年在同校攻讀博士學位,進入 博士班的第二年,展開了職業生涯,在臺灣新竹從事有 關微電子方面的研發工作,至今在該領域內有接近 15 年 經驗,又於 2005 年在國立臺灣大學電子工程及資訊科技 學院取得了博士學位。

2015 年 2 月一次考察活動,引來了 19 位長時間離開澳門,在海外生活、工作或經 商的澳門居民,他們都是在外地努力打拼,並在相關領域取得一定成就或貢獻的人才。 藉著那次活動,他們回到了澳門,體驗澳門在回歸以來的成長經歷,從特區在文化藝 術、衛生醫療、科技教育、經商貿易及基礎建設等範疇的未來發展規劃中,探索自身未來在澳門發展的潛在機遇。

除此以外,在那次活動中,還有 11 位朋友就各自專業領域發表了主題演講,分享 了其個人事業經歷和對特區發展的期望,內容涉及電子信息、資訊科技、醫療衛生、 會展等多個行業,吸引了不少社會人士和青年學子出席,最為印象深刻的是有成員的 父母或家人也到來了,當中,尤其體會到彼此珍惜重聚時刻,以及見證至親成就的那 份血脈親情。

事隔一年,社會一直關注著考察成員的動向,在那次活動後,確實有好些成員和澳門的聯繫變得密切了,有兩位朋友已全身回到澳門工作,亦有些朋友不斷發揮其人脈關係,為特區的發展提供訊息和協助。謝永強博士(Alex Hsieh),就是回流澳門工 作的其中一位,目前正在澳門大學一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讓他分享回流的心路歷程和他的近況。

盡本份

Alex 在台灣工作及定居多年,一直在台灣新竹科技園工作,他是微電子技術和集成電路方面的產業化人才,今年 2 月初開始到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 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下稱實驗室)上班,至今已過了幾個月,他對我們說生活和工作的適應尚算順利,雖然離開澳門已 20 多年,但也經常回澳探望父母,在澳門亦 有一定的人脈基礎,可以處理很多回流的事務,至於住宿方面,大學安排了宿舍,居住環境亦很好,但如果其他回流人士,或許要面對住屋及環境適應的問題。

我們問甚麼促成他作出這個決定,他的回應是:每個人回流的原因都是很個人化 的,以他為例,其中最主要原因是為了與父母團聚,他說父母年事已高,一直以來都希望盡本份,過去為了團聚,老人家曾在台灣居住過一段時間,但始終不習慣當地生 活,最終還是遷回澳門,當時真有點失望,但團聚之情不時縈繞心頭。

獻己長

Alex 又說,接下來要考慮的因素,就是能否找到合適的工作,且能讓個人事業具 備延續性,更希望的是自己的專業知識或過去的事業積累能為澳門社會作出貢獻的工作,這可能也是一般回流人士最基本的考慮,也正如當年留在台灣發展一樣,考慮的是發展的“機會”和“環境”。

那次回來參加了考察團,在參觀過程中,遇上在澳大重點實驗室的骨幹人員,亦是多年認識的朋友,從他那裡對實驗室的情況瞭解加深了些。他指出實驗室是一個具國家戰略地位的科研基地,像這樣的實驗室,全國只有兩個微電子研究有關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一個在上海的復旦大學,另一個就是在澳門的澳門大學;是一個符合國家和國際標準的優秀及領先的模擬及混合信號集成電路研發平台,又擁有一支先進集成 電路研發技術的團隊,澳門在這方面得到了國家的鼎力支持,其實是得天獨厚的,所以,多年來澳門大學在這方面累積了不錯的研究成果,並在國際上也頗具盛名。

微電子技術是隨著集成電路,尤其是超大型規模集成電路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的技術,它的應用變得無處不在,電腦,手機和其他數碼電子產品更成為現代社會結構 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是因為各類現代化的系統,例如計算機,信息交換以互聯網等系統,全都依賴於集成電路的存在,甚至很多學者更認為集成電路帶來的數碼革命是人類近代歷史中最重要的事件。隨著電子科技的應用不斷普及到各類家庭及生活用品, 微電子技術和集成電路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大,因此,實驗室希望把產業與研究結合起 來,讓研究成果能專利化和商品化,為澳門經濟多元創造更大的可能性,因此實驗室 需要科研產業化的人才。

他又指出,自己多年在台灣正是從事這個範疇的工作,實驗室經過一些人脈找到 了他,當時他未有即時作出回應,經審慎分析自己的閱歷是否能配合實驗室未來發展後,才接受邀請。他說:“實驗室的發展前景很好,是目前少數以澳門人為主的科研單位,且過去亦有很不錯的成績,工作作風踏實,且集成電路未來的發展前景非常好,工作亦有發揮空間。綜合這些因素,確實是難得的機會和合適的工作環境,故才決定回來工作,目前太太和小孩仍在台灣,暑假之後就會過來一起生活。”

澳人回流 人才流動

Alex 認為,澳門政府希望吸引更多澳門人才回流,不妨可從兩個層面思考,若從 政府角度來看,為甚麼有引進人才的需要?哪類人才是急需的?需要多少?最後就是怎樣引進?

他又認為,政府必然是“擇優原則”,一般引進的就是在特定領域上有專門才幹的人士,而且又是社會或經濟發展所緊缺和急需的,目的是增加本地區發展的活力, 透過不同文化與思維碰撞,說不定會激發現有勞動力的潛能,對澳門未來發展是一件好事。他說,以他為例,在外地企業工作多年,從來靠的是個人表現,追求的是平等機會,這也是文明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所以惟有“自強”才會“不息”。

若從回流人士角度來看,人才流動是指人才在地區、行業、崗位等方面的變動, 從來就是生產社會化、科學技術整體化的客觀要求,又是社會按照人才的價值規律和 社會要求所進行的空間動態調節。所以,有了政府的訊息和措施作指引,對於他們而 言,跟著就是個人的抉擇了。他又補充說,當有了抉擇,跟著應該是一些生活上的配 套安排,例如:住屋、孩子就學、配偶就業機會等,其實只要有足夠資訊或諮詢服務 作參考,流失於外地的澳門人才就可早日作出抉擇!

集成電路 未來發展

Alex 認為,現在最重要的是如何發揮澳門的優勢,結合內外條件作出示範成果。以他工作的實驗室為例,其優勢之一是國家給予的政策優惠,國內又是全球最大的集 成電路消費市場,是先天的優勢,而且目前在科研資源方面,政府投入的與相鄰地區 比較亦相對充裕,在設備和研究環境方面的條件對專家們頗具吸引力,所以,實驗室的研究產出亦屬全國前列。

一個產業要形成“群聚效應”才能“做強、做大、做長”,那就是說產業發展定位要明確,資源要集中,人才要流動,政策要到位,才能吸引投資者推動產業成長, 譬喻說,美國矽谷不就是一個典型吧!

他說,從集成電路的發展前景來看,珠三角地區是國內重要的電子整機生產基地和主要的集成電路器件市場,市場需求一直佔據全國的三分之一以上,近年來該地區 的集成電路設計業發展較快,在國內集成電路產業中所佔比重也逐年上升,甚具發展潛力。目前,珠三角地區已形成產業群,澳門在珠三角地區具地利優勢,也是澳門微電子的科研成果商品化的市場之一,因此可在當中尋找優勢互補的合作,正是他希望能發揮個人所長,為澳門集成電路產業化的發展作出一點貢獻。

談到人才,他認為,不同國家、地區的人才需要相互交流,有助於大家取長補短, 互相啟迪,從而產生創新的思潮,另一方面,通過流動人才可以把人才價值發揮得更好。他又指出,澳門在培養科技人才投入的力量也不少,最重要的是澳門社會能否在 觀念上革新,不要將眼界和高度局限於澳門,結合澳門本身的資本,開放社會和科研優勢,培養和引進人才,把澳門和澳門人才的影響力延伸致更遠的珠三角地區,共同發展指標性產業,讓人才進行有序的流動和學習,只有人才流動起來,才能實現國家、 區域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最終讓人才資源充分地,有效地得以利用和發揮。

他說,由於珠三角地區集成電路生產占全國市場份額較高,市場持續發展需要依賴這方面的高技能人才,且需求甚殷。澳門長期以來,因產業單一造成就業選擇不多, 很多時候更囿於出路問題,影響青年發展職業興趣和擇業傾向,最終導致不利人才發展和培養工作。因此,政府可考慮利用區域合作的優勢,推動產、學、研的合作,鼓勵院校、科研機構與企業簽署合作協議,讓本地人才的專業逐步趨向多樣性發展,既可為本地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培養及供應合適的人才,又可藉區域間合作,引進跨國大企業來澳或在國內落戶設點,從而為澳門海外留學生回流服務創造機遇,更藉人才的流動進一步促進區域經濟增長,讓澳門的經濟多元得以受惠。

最後,他說事情的成敗,始於決心,只要政府、社會有足夠的決心推動,集天時、 地利、人和各方的優勢,澳門集成電路未來的發展前景將會是美好的。

世界職業技能賽 麥誠軒、 何家進

師徒學習技能承傳 職技競賽提升自我 拓展視野勇闖世界

  師徒式學習是人類的學習與發展的一種模式,也是生活成長的一種方式。一個歷時數月的密集式、單對單、口傳手授的網頁設計技能訓練,是怎樣孕育出一個世界競賽的澳門青少年選手,讓我們看看知識、經驗、技能是如何在他倆間得以承傳?這是專家導師麥誠軒與競賽選手何家進的故事。

 1

 

 

 

 

 

 

 

 

 

 

麥誠軒 (右)

  • 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工程系學士
  • 歷屆世界職業技能競賽網頁設計項目澳門區專家
  • 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資訊系統及科技部助理經理

 

何家進 (左)

  • 澳門勞工子弟學校應屆高中畢業生
  • 第43屆世界職業技能競賽網頁設計項目澳門區選手

 

 

 

 

 

昔日選手,今日專家,肩負使命,作育英才

 

  今天的麥誠軒(Thomas Mak)已是網頁設計項目世界級職技競賽專家。Thomas說:“回想2003年16歲那年,以競賽選手身份,參加第37屆“世界職業技能競賽”(WorldSkills Competition),能夠代表澳門參加賽事,實感無限光榮,當年又得專家譚海西先生悉心指導,為人生增添繽紛色彩。”

 

  2004年中學畢業後,往香港升學,攻讀計算機工程,繼續接受系統性教育和訓練,大學畢業後留港發展,在教育學院從事系統設計及開發工作。他說:“我愛網頁設計簡直是瘋了一樣,立志要把這門知識承傳下去。所以,當知道自己有機會訓練澳門選手時,即使當年仍在港生活和工作,也義不容辭地往返兩地承擔使命。競賽兩年一次,2009年至今已培育了四屆選手了。”

 

電腦少年,求知欲強,競賽常客,挑戰自我

 

  年僅18歲的青少年何家進(KC,Thomas對他的稱呼),應屆高中畢業生,從小學開始已對電腦有著濃厚興趣,尤其對電腦知識與技術都充滿著好奇,每每在電腦桌前可埋首苦幹12個小時。他還笑言:“我每天掙開眼就對著電腦,合上眼睛也會想著電腦。”求知對他來說,已達到忘我境界,無時不刻自學鑽研。

 

  為了考驗自己的能力,經常參加不同類型競賽,有豐富的競賽經驗,就是這樣經選拔,成為第43屆“世界職業技能競賽”澳門區網頁設計項目選手。

 

關懷備至,培養默契,引導鼓勵,栽培技藝

 

  “投師”和“學技”是一個知識與技藝承傳過程。問及教導KC的原則,Thomas回應說:“我不會是個嚴師,時下作為師傅的,應該是一個引導者,忠告者,經驗分享者的角色。”他又說:“競賽場上,同國際頂級對手們爭競,選手壓力已很大,專家的角色就是需要與選手保持良好默契,平常訓練一定要做足準備,臨場變化萬千,只要經常觀察著自己選手的狀態,千鈞一發之間的一個提點與鼓勵的眼神,有時足以令選手有出人意表的發揮。”

 

  Thomas說由於競賽項目有一定的技術要求,直至出戰巴西聖保羅前,每天3小時訓練不能少,希望在這個期間更加鞏固所學,讓臨場發揮能保持訓練時的一貫水平,這是目前的重點栽培。他又說:“雖然KC有一定的根基,畢竟是國際賽,技術要求規格高,規則又嚴謹,稍有不慎,功虧一簣,作為過來人,在訓練時會多加提點。”

 

勤懇學習,熱誠可嘉,反復操練,備戰出賽

 

  談到備戰狀況,KC每天下午持之以恆都會跑到Thomas工作的中心接受訓練,勤懇地坐在機檯前,專心一意地把導師安排的作業,反復地進行操練,務求萬無一失。期間有見KC,積極與Thomas進行辯論,謹慎求證。Thomas亦會指導使用規範性技術,引導KC建立良好操作習慣,眼見師徒日常交流順暢,備戰狀態良好。

 

競賽洗煉,立足國際,開拓視野,青年蛻變

 

  Thomas說:“參加競賽至今,從選手過渡為專家,是一種蛻變!過往是學習與切磋,今天有機會能擠身國際,與世界各地專家交流,瞭解在網頁設計領域的專業技能關注,對自己也好,對培育下一代也好,皆有裨益!”

 

  他跟著又說:“澳門地方雖小,培養出地區性選手,是可貴的!競賽場是青年展現技能和實現理想的地方,多年來澳門在青年職技發展,其實比其他地區進取,不論在資源投放,或是競技項目,也不斷增加,奪獎足以證明某些項目已並列國際水平!”

 

未來動向:投身職訓教育,矢志薪火相傳

 

  Thomas對網頁設計的熱忱與執著確實毋庸置疑,雖然澳門近年資訊教育發展漸趨多元化,但他仍然謹守崗位,繼續鑽研網頁設計,2013年回流澳門,加入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全情投入網頁設計的教學工作,更在工餘從事資訊課程著作及出版等工作。

 

  至於KC,對於前景看此迷茫,其實言談之間,他將會在澳門升學,專攻電腦學專業,未來4年繼續探索發掘自己的潛能,為將來謹慎籌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