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秘魯,開闊眼界 ——專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習計劃人員林嘉雯、黃君怡

      2017年,人才發展委員會與澳門基金會聯合舉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實習計劃”,林嘉雯和黃君怡通過重重考驗,獲選成為實習人員,遠赴秘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當地辦事處實習。在秘魯的一年裡,她們學習融入當地生活、學習西班牙語適應工作、走進貧民窟當義工……所見所聞,都豐富了她們的人生歷練。

a1

林嘉雯( Kathy)(右三)和黃君怡(Lisa)(右四)遠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秘魯利馬辦事處實習。(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打開認識世界大門

      林嘉雯(Kathy),在大學時期於澳門大學修讀法律專業,畢業後留學葡萄牙,激發了她對研究葡語系國家的興趣。略懂西班牙語的她,希望能透過實習計劃提升運用西班牙語的能力,增加工作經驗,日後回饋社會。黃君怡(Lisa),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獲得傳意、文化及資訊科技學士,對傳播學擁有濃厚興趣。Lisa毅然辭去設計工作參加實習計劃,希望能走出澳門,培養國際視野,認識更多拉丁美洲文化,建立有意義的人文交流。

a2

Kathy實習的部門負責文化遺產範疇

      Kathy和Lisa結伴前往秘魯,揭開秘魯的神秘面紗。Kathy笑說:“當初我上網看完照片,幻想中的秘魯是陽光與海灘,但去到時卻正值冬天,幾個月都不會看到太陽,雲是灰色的,又大霧又冷,現在想起也覺得很好笑。”Lisa對秘魯的印象是城市發展很快:“機場附近的城市很破舊,但市中心建設城市化,也有購物中心。我們剛開始是一起住民宿,住屋條件方面還是不錯的。”提到如何在陌生國度注意安全問題,Lisa坦言:“我們出發前對安全方面是有憂慮的。到達當地後,同事們都會熱心給我們各種建議,如提醒我們需要乘坐的士時,不要在街上隨意攔截,通過打電話叫的士會更安全。因為試過很多的士司機會載人到荒山野嶺犯案,特別是女生比較危險。除此使用電召的士外,出行結伴同行、避免獨自出行或獨自夜歸等,都能減少安全隱患。”

a3

Lisa實習的部門負責傳播項目

      到埗後,Kathy和Lisa感到最大的挑戰便是“語言關”。但語言是和世界連結的最基本橋樑,她們也加倍努力學習西班牙語以適應新環境。Lisa自小接觸西班牙語,但到了秘魯才發現秘魯人說的西班牙語有當地的說法和用詞,花了一段時間才調適過來。略懂西班牙語的Kathy笑說,初時Lisa就像是自己的隨身小詞典:“開頭的兩個月感覺‘很挫折’。我的西班牙語是在西班牙學的,秘魯的西班牙語擁有當地語言習慣,我大多都不懂,一開始時只能靠Lisa當我的耳和眼。每天都問她‘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我會一邊記下來一邊學習。剛開始因為語言不通,就連和同事去吃飯一句都聽不懂,溝通不了,他們都覺得我很安靜不說話。後來我開始去上西班牙語課,直到三、四個月後,逐漸習慣了、聽得懂了,對在UNESCO的項目也熟悉了。令人安慰的是,就算當地人聽得出我的西班牙語是外國人口音,亦從來都沒有人笑我,他們反而覺得我這麼遠來到他們的國家學習,很尊重我,我覺得這個觀念很好。”

a4

Lisa(左一)和Kathy(右一)和UNESCO同事關係融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UNESCO的鍛煉和實踐

      Kathy和Lisa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位處秘魯利馬辦事處的不同部門實習。Kathy實習的部門負責文化遺產範疇,她的工作除了涵蓋文化遺產相關項目,還有機會接觸當地政府其他部門及聯合國其他機構的合作和聯絡,包括性別包容、種族平等、言論自由、可持續發展等議題的工作。她表示,每一項工作都和文化保護及人文發展息息相關,這些議題很值得每個人深入思考。她介紹道,自己的日常工作包括準備工作坊、會議文件、有關秘魯文化的資料搜集、英文及西班牙文翻譯等等,協助部門開展活動及工作。Kathy說,工作令自己對文化遺產有更深的理解。她印象中最深刻的工作是初到埗時跟進的項目,“剛進部門,上司便讓我跟進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資料全是西班牙文,那時的我,西班牙文也不太懂,且我剛到埗,連那樣東西是怎樣的都不太了解。上司便給我聯絡方式,讓我自己去想活動內容、形式,邀請甚麼人等等。雖然項目在回澳時還在籌集資金的階段,可是上司每次到當地開會時,都會帶著我的計劃書去籌集資金,令我覺得很有成就感。而且,我深深體會到當地人會為自己的文化遺產感到自豪,他們很熟悉自己國家的文化遺產,待其猶如自己的寶物,當地政府也採取完善的措施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

a5

Kathy在西班牙語課堂認識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與Kathy不同,Lisa所在的實習部門負責傳播項目。她表示,通過實習,自己更加了解UNESCO的運作,以及其如何透過與當地政府和機構合作,幫助當地社區向可持續發展目標發展。Lisa說,自己所在部門較多與其他部門,如文化、教育、科技等合作。她與部門同事緊密合作,主力負責宣傳和記錄工作,包括對外信息發佈,如網站、社交媒體、當地媒體等平台的信息發佈;協助籌辦活動,提供活動支持,如攝影、設計宣傳物料及出版物等等;她還會通過跨部門合作,與其他部門一同拍攝影片等。Lisa說自己最有成功感的項目,是負責藝術慈善拍賣活動, “我們幫忙組織活動,設計型錄、海報等宣傳物料,而且還需要接觸不同部門和不同範疇的人,親力親為與團隊合作舉辦一個活動,很有成功感。”Lisa也難忘與上司及同事關係融洽,“有次我們部門到市中心電台做節目,剛好那時有新實習生加入,上司便主動當起導遊,為我們介紹景點和歷史,大家的關係都很融洽。”

a6

為了宣傳世界廣播日,Lisa和同事一起採訪女體育記者,探討體育中的性別議題。(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走進貧民窟體會人生百貌

      離開發達的城市,深入山區往往會體會到世界的另一種面貌。UNESCO在秘魯有不少援助項目,Kathy和Lisa不時會當義工探訪,幫助當地人建屋,體驗他們的生活。Lisa說:“如果你不走出城市的泡泡,是不會看見這樣的情況。住在那裡(貧民窟)的人,得不到政府支持,只能靠自己和組織幫忙。他們會很好奇我們從哪裡來,我和當地的一位媽媽聊天,她說因為住得偏僻,女兒每天要五點多起來,行一小時下山去坐巴士,他們有些學生甚至上完課還要打工幫補家計。我想到我們生活的地方很方便就能坐巴士,也不需要像他們那麼年輕就出來捱苦,就覺得自己很幸福。”

a7

Kathy和Lisa與當地非牟利機構到貧民窟為居民建造房子(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Kathy表示,自己實地看見當地的景況,對自身也有所反思,減少了很多對物質的追求。她說:“聖誕節時,我們去貧民窟做義工,和他們一起開派對,喝熱巧克力、吃蛋糕。我記得有一位小朋友說想要一張床做聖誕禮物,我對此印象深刻,因為我覺得一張床不是一個小朋友想要用來做聖誕禮物的一樣東西。在貧民窟裡,看見他們沒水沒電,只有一張床褥在地上,但他們一樣生活;當看見小朋友在路邊行乞,會想著他們那樣的年紀本應在學校的。在當地體驗了很多,經過反思後,現在覺得自己對物質的追求少了很多。其實很多物質都不是必需,那些物質可以幫到更多的人。”

a8

兩位澳門女孩在建造房子的過程中明白到幸福並非必然(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開拓視野,了解世情

      經過一年的實習體驗,Kathy和Lisa最大體會是擴闊了視野,也改變了對世界的看法。Kathy認為:“我覺得自己的眼界和國際視野開闊了,會更多地留意世界的訊息新聞。而且自己體會到不同種族和文化之間的共融,因當地有很多華人,他們都已經很好地融入了當地,有小朋友也曾和我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中國人同學’。未來希望自己能做一些澳門、拉丁美洲和葡語系國家之間,關於文化和文化保育方面的事情,亦希望把自己的法學經驗學以致用,從事文化保育立法相關的工作。”

a9

Kathy參與聯合國性別平等及女性自我保護的培訓課程(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Lisa則表示學習到秘魯人民的生活態度:“他們是如果想做一些事,會勇於去表達自己的意見。我希望其他人也有這個機會去體驗,因為拉丁美洲擁有很不同的生活方式。未來,我希望有機會讓澳門和秘魯等拉丁美洲國家合作,促進互相交流合作。”

a10

在聯合國日,Lisa和其他組織人員一同慶祝聯合國成立72週年紀念日。(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019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實習計劃”仍將繼續舉行,報名日期將在人才發展委員會網站、微信公眾號及Facebook專頁公佈,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