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項目總監 李學斌

生命中不在乎遭遇,日子如何力量也如何,這是面對生活和遭遇的態度。

李學斌,澳門出生,澳門慈幼中學畢業後,前赴日本升學,留日期間一直在早稻田大學攻讀建築,1997年更取得碩士學位。曾於日本、台灣及內地參與各類大型工程項目管理工作,尤其有豐富酒店工程項目管理經驗,三年前回流,目前受聘於MGM COTAI擔任建築項目總監。 
     李學斌(Terence Lei),2013年回流澳門,從事工程項目管理工作多年,性格外向和開朗,喜愛與人交往,擅於與人打交道,或許當我們對工程項目管理工作有瞭解的時候,就會明白到他的這些性格特質,正正是具備了一定條件從事這個行業,現時他正參與澳門美高梅路氹項目,擔任有關塔樓項目的總監,主要負責酒店、商場部份的工程項目管理工作。他說,隨着澳門近年大型基建項目的增加,確實為澳門人回流創造了不少機會,究竟他的故事是怎樣的?眾多外漂的澳門人身上是否也複製了他的故事?請看看他的故事…..

誰說“工”字不出頭

       誰說“工”字不出頭,事實上近年社會亦開始提倡“工匠精神”,也是時候需要深刻反思了,認識Terence已很長時間了,他自小就讀慈幼中學,該校早期是一所職業學校,設有木工、縫紉、革履、排版及印刷等多項工藝課程,隨着社會進步,目前是一所具有工科特色的英文中學,開設各類如:工業設計、劃則、電腦、電子、機械等課程,更有工場實習,成為了不少工科學生的搖籃,他跟我們說自己的職業發展與早年學校教育的啟蒙密切相關,潛移默化地在這方面培養了自己的興趣,甚至覺得學習工科是很自然的事,一路過來在學習上並沒有感到太大的困難。

1

      九十年代初,Terence中學畢業後升學日本,就讀於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部建築系,是日本東京都內一所著名私立大學,該校畢業生就業排名長居日本榜首,Terence在早稻田大學碩士畢業後,有一段時間留在日本企業工作,後又因日本工作的經歷,透過前輩的推薦,有機會到台灣與日本關係密切的建築公司繼續工作,此後,工程一個接一個,在台灣生活了超過十年,結婚育兒,直至對上一個工作,輾轉地回到內地成都,工作了三年,參與了一個大型跨國酒店工程項目。
      談到此,從他走過的路來看,長年在外東奔西跑,在工作實踐中努力實現個人事業理想,期間積聚了豐富工作經驗,好像是一帆風順,無風無浪似的,便成為了建築工程項目管理的專業人士。

日子如何力量也如何

      問他在外工作的日子如何,他說,日子如何力量也如何,在建築這個行頭裡,學與用真的是兩回事,其實離開校園就很想在日本企業工作,但九十年代末日本泡沫破裂,經濟出現大倒退,社會處於極不景氣,即便早稻田畢業生當年的就業前景也受到考驗,何況以留學生身份在當地打工會不就是更難的事嗎?接着又說,年青時總有份不服輸的傻氣,皇天不負苦心人,真的好不容易找上了一家中檔次的建築公司,從此就開展了從事建築工程的職業生涯,當時被分派到公司一個位於茨城縣的項目工作,需要離開東京都生活,這又是一個考驗,因為年青人只會往都內跑,跨國大企業就是他們嚮往的目標。
2
       他指出,事實上,沒有這些日子的琢磨,要是熬不過頭來,可能也成就不了今天的自己,環境與際遇等因素作用下,他說機會沒再讓他在日本多留些日子,然而短短兩年多的時間,所獲取的是人生寶貴的功課,不要自以為年輕工程師會比技術工人優秀,若要熟練掌握專門知識和技術,重要的是讓自己學會了放下身段,首先是讓自己養成動手能力,只有動手才能解決技術和工藝操作所遇見的難題,其次的是要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眾所周知地盤工作環境難免會受風吹雨打,日曬雨淋,基本上面對的都是勞動強度大的作業,適應能力低都難以在業內生存,因此,動手能力、適應能力再加上創新能力,這些都是高技能人才必備的資質,也是很想和現今年青一代分享的職場經驗,事實上現今的工作條件已經較前進步很多。
      因工程技術分工多,在地盤裡,有各種各樣工藝的技術工人,經常會跟他們打交道,他開玩笑的說,日本地盤中有些技術工人身上多有刺青,起初看了心有餘悸,雖然他們木訥寡言或舉止粗獷,但時間長了,認識深了,其實他們也是友善和專業的,任何對工作有付出的人他們是心悅誠服的表示認同和尊重。
3
他說回想那段日子,工作是很艱辛的,日本人是“勤勞族”,兩年來的工作基本上是早出晚歸,休息日要上班也是司空見慣的了!就在那些日子裡,掌握了日本人在工地的管理技巧、安全作業的指標、最深刻的還是項目經理的教誨,今天仍是歷歷在目,不但學懂了如何在跨文化下與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士工作與交流,對自己今日在澳門擔綱的項目管理打下了良好的根基。回想過來,每個工程項目都有不同的挑戰,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歷練,尤其國內的工程項目管理更為複雜,要處理的不單只是工程技術的事,當中還有很多關係的管理,值得學習的人與事還是很多的,這正是多年在外工作的體會。
 
 

關於工程項目管理的事?

        談到他的工作,在澳門從事工程項目的管理有甚麼挑戰,他說,那麼就要瞭解項目管理是做甚麼,工程項目管理是指受業主委託按照合同約定,代表業主對工程項目的組織、實施,提供全過程或階段性管理服務,當中包括對資金、人員、材料、設備等多種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和合理使用,並需要在不同階段及時進行調整,因此,也是一系列的資源管理。
      建築項目管理是一項複雜的任務,工程項目時間跨度越長,外界影響因素就會越多,受到投資、時間、品質等多種約束條件的嚴格限制,項目可能需要分多個階段或部分組合而成,其中任何一個階段或部份出問題,就會影響到整個項目目標的實現,增加項目管理的不確定因素和難度。
        一個項目能否成功關鍵在管理,成功的標準則是客戶的滿意度,所謂客戶是項目的利益相關者,是那些參與項目或其利益受到項目影響的個人和組織,到位的項目管理就是要充分考慮相關客戶的利益,並將他們滿意度達致最大化,因此,當中就是一系列的關係管理。
4
      在澳門從事工程項目的管理最大的挑戰是甚麼?他說,那當然就是人力資源不足,由基層技術工人至專業技術人員普遍不足且流動性很大,除了工程技術工作外,人力資源的管理也令項目管理難度增加。此外,他指出由於澳門近年基建發展比較快,尤其一些精品特色休閒娛樂設施,工程技術要求比較高,澳門現行建築條例未能滿足發展需要,現時一些工程項目的實施會引入第三方認證機制,主要是彌補現時建築技術相關法規及審查人員不足而採取的措施。
        他又認為特區政府在工程專業上要求執業資格的政策是正確的,這是為了提昇從業人員的質素,來確保服務的品質和提高產業水準,由於基建工程多,不論工程專業也好,其他專業也好,各類專業人員都需求大,若政府能為澳門人在外地取得的專業資格提供認證機制,自必然可吸納一批在外地具經驗及專業資格的澳門人回流工作,尤其政府應作表率,採用創新的招聘和任用制度,對補充目前社會人才不足及優化人力資源結構亦起示範作用。

回流的誘因

       他又指出,在他管理的工作項目中,亦有接觸到一些回流從事工程技術顧問工作的澳門人,他認為回流最大的誘因是,在政策帶動下,澳門社會正全力推進產業多元化發展,亦創造了空前的機遇,尤其建築業界正值蓬勃發展時期,作為在外澳門人,在親情牽引下,再遇上適當的工作機會,回流澳門工作對家庭與事業都是正確選擇,所以,關鍵就是讓海外的澳門人及時獲取崗位需求訊息,迅速抓住回來發展的機遇。
5
6
當遇上適當的工作機會,回流澳門工作對家庭與事業都是正確選擇
 
     以他為例,這幾年在澳門工作,亦建立了個人的脈絡,未來短期內仍會留澳發展,主要是為了照顧母親和家庭團聚,在訪談中亦有提及到孩子的教育問題,回流初期,因孩子不懂粵語,語言學習確實需要時間適應,他笑著說,孩子跟著他在外漂泊多年,適應力也強,目前粵語和學習表現方面都大有改進,他也感到滿意。 
 
7
   照顧母親,家人已經融入澳門的生活,他都感到滿意

未來的發展

      他又說,做工程的人,經常轉換工作也是常態,靠著個人績效和脈絡,再加上有力的人脈的引薦,基本上就是現時行內找工作的潛規則,要是MGM COTAI項目完工了,下一個工作是甚麼?老實說,自己也不清楚,不過以澳門現時環境,再加上個人的脈絡,應該不用太擔心的,其實生命中不在乎遭遇,只在乎面對遭遇的選擇和態度,隨遇而安也該是工程人員應有的率性。
他指出,由於修讀建築,從事項目管理,一直以來對建築物都很感興趣,澳門又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城區蘊含著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遠、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築為主、中西式建築互相輝映的歷史建築群,這些建築物更是見證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和遠東地區傳播的歷史,是相當具文化價值,回澳工作後,或許是“職業病”又對文化遺產管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好好掌握有關方面的管理知識,剛在香港完成修讀有關文化遺產管理的課程,相信對從事城市發展工作有幫助。
跟他開玩笑說,還要進修嗎?他答道,一直有持續進修的,下一個學習目標是:學葡語!為甚麼?他說:當人成長後,生活閱歷深了,體驗和鑒賞的能力也提升了,正如人生經歷了育兒階段,反哺之心油然自生,同是一個城區,是當初育養自己的地方,成長中經歷過在不同城市生活體驗後,發現在現代化的都市裡,很難找到有數百年歷史積累的地方,自然就不想錯過重新認識的機會,葡萄牙與澳門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學習葡語是希望能深刻地認識蘊藏在這個城區的中葡文化。
 
(照片由受訪人物李學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