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兆佳:《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 為澳門金融業發展提供新機遇

完善澳金融基建  接軌三地

    《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指將加快三地金融業的融合發展。葉兆佳表示,雖然新冠肺炎疫情令三地通關受阻,但無損金融基建發展。澳門內部需要完善法律建設,健全、完善金融基建至同一水平。同時要加快人才培訓、引進力度,提升競爭力。

    葉兆佳指出,疫情令三地人員交流受限制,但疫情不會阻礙大灣區建設,粵港澳三地需持續做好金融業基建發展。澳門內部方面,受法律基礎等限制,債券發行、綠色金融等領域未必可大規模進行;在基金、資產管理等方面的法律,香港比澳門成熟,澳門甚至有空白,相關法律需要健全、完善,讓三地金融基建達至同一水平。

    此外,澳門金融業在現有模式、規模下仍有競爭力。隨着粵港澳金融開放,三地金融業的競合程度會提升,倒逼澳門金融業進步、提升競爭力。但本澳欠缺金融業人才,需要建立人才發展規劃,加強人才培育、引進的工作,這些都逼在眉睫,需加快填補短板,迎來未來的競爭。

%e8%91%89%e5%85%86%e4%bd%b3

中央金融意見助澳經濟適度多元

 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日前公佈《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立法議員、澳門銀行公會主席、澳門中銀副行長葉兆佳表示,《意見》內容全面,涉及面廣,提升大灣區金融服務的便利度,並肯定澳門的定位,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創造條件。

    推廿六項金改創新

    葉兆佳指出,《意見》經充分調研、論證,按照“遠近結合、民生優先、循序漸進、防控風險”的工作思路,圍繞粵港澳大灣區高品質發展、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合作互利共贏、市場化導向、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總體原則,聚焦金融改革的重點領域,部署五方面、廿六項金融改革創新工作,具有“金融政策全面支持力度大”、“着力提升金融服務的便利程度”、“區域融合雙向提升競爭力”等特點。

    《意見》制訂過程中,部分開放創新工作已落地實施,如監管機構容許遠端方式,讓港澳居民代理見證遠端開設內地賬戶的試點,同時開放港澳居民在內地使用移動電子支付工作等,這些民生金融方面等工作已取得進展。

    行政長官賀一誠在施政報告中提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的施政方針。該《意見》肯定澳門的中葡平台定位,並為澳門與橫琴深度合作、金融開放打破政策限制,為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創造條件。

    共同設立灣區基金

    另外,《意見》首次提出建立“支持粵港澳三地機構共同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相關基金”、“研究探索廣東自貿試驗區內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研究設立廣州期貨交易所”等創新舉措。這些政策是未來大灣區金融發展的大方向,反映政策思路有新突破,但具體如何操作、細節等需要三地金融機構再作研究。

    《意見》提升澳門參與大灣區建設的獲得感,部分政策短期內可看到效果。對港澳銀行業來說也是新突破,如支持港澳銀行在內地的分支機構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貸款服務,為港澳銀行在內地的異地經營提供重大便利,拓闊港澳銀行業在內地的經營地域。

    拓展銀行業務空間

    其次是“支持境外銀行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同時設立分行和子行”,為港澳銀行業在內地發揮子行或分行優勢、運行境內或境外兩個市場的資源提供政策依據,拓展港澳銀行業的業務空間。

    三是“擴大銀行業開放”,大幅放開外資在大灣區設立各類金融的門檻和限制,加快大灣區跨境金融的創新和合作。同時,大灣區內地方面的銀行業將可跨境為港澳企業提供服務,對企業來說也是重大突破。

    除銀行服務,在大灣區保險業、移動支付等領域都提出創新突破的服務,為澳門居民到大灣區發展、生活、營商、就業、就學營造一系列的便利條件。

灣區金融產品穩健先行

  《意見》容許大灣區內的港澳居民及內地居民雙向購買對方的理財產品。葉兆佳認為,為防範金融風險,預計港澳未來推出的灣區金融產品,以穩健、低風險的產品作先行先試,未來逐漸開放,穩步推進。

    葉兆佳指出,《意見》加快大灣區金融服務業融合,內地與港澳金融機構的服務具雙向性質,允許港澳居民購買大灣區金融產品,同時廣東省居民可購買港澳的金融產品。對澳門金融業界而言,競合情況增加,倒逼本澳金融業做好自身工作。

    內地居民對在港澳地區進行海外資產配置的需求一直存在,但總體不算暢順,過去也曾討論。內地與香港的理財通已有一定經驗,如“滬港通”、“深港通”等機制的做法,均值得參考。

    考慮到防範金融風險的重要性,未來港澳金融業推出面向大灣區居民的金融產品時,預計以穩健、低風險的產品進行先試先行,主要防範金融風險。待未來互相熟悉各自的市場運作後,再穩步推進、豐富大灣區的金融產品。

來源 : 《澳門日報》2020年5月20日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