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頂醫院影像科主任 郭昌宇

前言

電視上呈現的醫生形象,有型有款,甚至起死回生。但山頂醫院影像科主任郭昌宇笑言,“每天照鏡看到的自己是一個平常人”,同樣需要接受生老病死、要面對不同的挑戰及困難、並不斷學習進步,但無論經歷什麼,作為一個醫生,最重要是不能忘記初衷:要幫人!

 

img_3408

影像科做啲咩?

    郭昌宇是一位介入放射學的專科醫生,這門專科到底是做什麽的?其實就是“微創手術”,利用針刺等微創手段“進入”患者身體,在影像學儀器監控或導航下進行手術。比起開刀手術,“微創手術”減低了手術治療對病人的損傷;目前,臨床上,方方面面的醫療專科都有機會和介入放射學合作治療病人,比如腦中風、肝癌等等。

    至於入行忠告,說來老土,但實實在在,就是好學不倦;“現代影像學技術發展一日千里,已不單使用電離輻射更低更安全的x射線,亦使用沒有電離輻射的技術如超聲、磁力共振等成像技術,醫學影像學是一門新興的醫學專科,還在不斷發展,所以終身學習是必須的”郭醫生說。

如何成為一位專科醫生

    介入放射科醫生是專科醫生的一種,澳門人要成為本地的專科醫生首先要在外地取得醫科大學本科畢業証書和醫科學士學位,這一般需要六年的時間。回澳後,通過澳門特別行政區衛生局現行的程序,按照法律法規進行登記註冊,才可以參加本澳的醫生培訓計劃。按照現行的政策,起碼需要八年時間才可以完成全科及專科培訓兩個階段而成為本澳的專科醫生。

    “成為專科醫生只不過是一個起點,醫生是一個終身學習的職業,所謂在職培訓,以前稱為CME, 即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現在稱為CPD, 即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其實都是同一回事,就是終身學習。醫生的醫學知識,很多人會以為通過閱讀文獻,進修學習什麼的就可以獲得,這其實並不全面,真正的醫學知識和經驗累積均來自臨床病例,沒有捷徑”郭醫生說。

醫生要有同理心

    西方醫學哲學家卓度(Trudeau)曾闡釋醫療的精髓應該是“偶而治癒疾病,時常減輕症狀及總能寬慰病患(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說明醫學科技再如何進步,也無法治癒所有的疾病,拯救所有的病人;然而,憑藉著關懷、愛心與同理心,仍然可以令病人在與病魔博鬥之際得到最大的精神力量及心理慰藉。因此,醫生需要有醫德的同時,還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向病人及其家屬詳細說明病人的病情及治療方案,這樣才能取得互信,才能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

 

“越過困難,我更熱愛我的工作。”

     行醫多年,郭昌宇醫生直言,面對的困難多不勝數,但從未想過放棄。“每當我越過迎面而來的困難後,我更熱愛我的工作。”

 

    “病患每天帶着問題及困難來到醫院,他們的問題可以解決嗎?面對生死,決不能掉以輕心!當你站在病患和家屬的立場來看問題時,身為醫生便會感受到每一條生命的可貴,無論困難有多大也要想方設法解決。還記得家父在病危的時候,由一位資深的醫生主理,份屬同行,我深知風險所在,但最後他仍因肝癌離世,但從這事中,給了我很大的啟發:醫療的決定在於患者、醫生和家屬的共識,良好的溝通是重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成功救治病人是對醫生最好的回報,也是作為醫生最喜樂的事。”郭昌宇醫生說。

 

========================================================================================

 

怎樣成為一個介入放射科專科醫生?

  介入放射科醫生是專科醫生的一類,要成為澳門專科醫生,由於本地至今仍沒有醫學院或醫科大學,因此,首先要在外地取得醫科大學本科畢業證書和醫科學士學位。

  取得學位後,根據現行法制及相關程序,須依法登記註冊,才可參加本地醫生培訓計劃。按照現行的法律,必須完成全科及專科培訓兩個階段才可成為公立醫療部門或機構的專科醫生[1]

  成為專科醫生只不過是一個起點,醫生是一個終身學習的職業,無論哪一門的專科醫生也好,不但要在醫學不同領域有充分的持續進修學習,更必須對科學技術發展具敏銳的觸覺,就正如介入放射科是一門新興的醫學專科,還不斷在發展中,所以終身學習是必然的。

甚麼是「介入放射科」?

  「要成為介入放射科專科醫生,下面幾個專業術語:影像學、放射學及介入放射治療必須搞清楚」郭醫生說。

  「影像學」是利用X-ray透視特性,進行疾病診斷,X-ray具放射性,又稱「放射學」,隨著科技進步,影像學診斷儀器不斷推陳出新,發展至今不單使用電離輻射更低更安全的X-ray,亦有使用沒有電離輻射如Ultrasound(超聲)及MRI(磁力共振)等成像技術,因此亦統稱為「影像學」。

  影像技術發展最終目的是用於手術治療,因此「介入放射學」又成為了另一個重要分支,「介入」是指利用針刺、支架等微創手段“進入”患者身體,在影像學儀器監控或導航下進行手術,比起傳統開刀手術更精準,「微創手術」減低了手術治療對病人的創傷性,因而使手術達更佳成效。這亦是醫院近年較為突出的醫療技術發展項目之一,郭醫生為我們扼要地道出這門學科的由來。

這門專科臨床應用在…

  郭醫生向我們介紹,影像診斷包括有,普通X線診斷、乳腺影像學、CT、MRI、超聲等,影像介入治療的應用是很廣泛的,包括有:腫瘤微創治療、顱內血管疾病微創介入治療、胸腹部大動脈微創介入治療、周邊血管疾病微創介入治療等等,總而言之,橫跨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呼吸科、消化科、五官科、腫瘤科的疾病都屬介入微創治療可以涉及的領域。

  郭醫生又說:「很多人認為醫生的醫學知識是從閱讀文獻或進修獲得,其實這並不全面,無論甚麼專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都必須具備充分的臨床醫學知識,而真正的醫學知識和經驗累積均來自臨床病例,也就是患者寶貴的生命。從事醫療工作的人必須把終身學習和豐富臨床經驗貫徹始終,又要把所積累的經驗,所學到的知識回饋社會,服務大眾」。

  事實上,多年來,我們知道郭醫生亦積極從事醫學科研、講學以及實習醫生的指導工作等,並發表多篇論文及與其他地區專家合作出版著作。

除了專業知識外,還應具備哪些方面的能力與個性特質?

  作為一名臨床醫生,面對生老病死在所難免,事實上,醫生並非神仙,應該認識醫生的職責。西方醫學哲學家卓度(Trudeau)曾闡釋醫療的精髓應該是“偶而治癒疾病,時常減輕症狀及總能寬慰病患(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說明醫學科技再如何進步,也無法治癒所有的疾病,拯救所有的病人;然而,憑藉著關懷、愛心與同理心,仍然可以令病人在與病魔博鬥之際,得到最大的精神力量及心理慰藉。因此,醫生需要有醫德的同時,還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向病人及其家屬詳細說明病人的病情及治療方案,這樣才能取得互信,才能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

為何選擇成為醫生,甚麼使你能堅持工作到今天?

  郭醫生回答:「可能是因為我的父母也是從事醫療工作的關係,從小耳濡目染,看到不少需要幫助的病人得到救助,聽到不少醫患倫理故事,令我感到醫生工作很有意義,想像我的父親一樣幫助病人。這也是我成為醫生的初衷。」

  「行醫多年,面對的困難多不勝數,但從未想過放棄。每當我越過迎面而來的困難後,我更熱愛我的工作」他又說。

  「病患每天帶着問題及困難來到醫院,他們的問題可以解決嗎?面對生死,決不能掉以輕心!當你站在病患和家屬的立場來看問題時,身為醫生便會感受到每一條生命的可貴,無論困難有多大也要想方設法解決。還記得家父在病危的時候,由一位資深的醫生主理,份屬同行,我深知風險所在,但最後他仍因病離世,但從這事中,給了我很大的啟發:醫療的決定在於患者、醫生和家屬的共識,良好的溝通是重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成功救治病人是對醫生最好的回報,也是作為醫生最喜樂的事。」

 

 

[1]

第10/2010號法律

醫生職程制度

醫生資格

醫生資格以級別劃分,分為普通科醫生、專科醫生及顧問醫生三個級別。(第四條)

普通科醫生級別

  1. 完成全日制五年或以上學制的全科臨床醫學專業課程並取得學士學位,

級別的取得

  • 普通科醫生級別須在合格完成全科實習並獲得普通科證明後取得。
  • 專科醫生級別須在合格完成專科培訓並獲得專科證明後取得。
  • 顧問醫生級別須在專科考試合格後取得。
  • 取得普通科醫生級別、專科醫生級別及顧問醫生級別的條件由行政法規訂定。

級別作為專業資格證明,由衛生局透過開考方式,按所取得的專科能力水平給予相應醫生資格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