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教育挑戰“不可能" 鄭智明

        複雜多變的大自然是萬物生長的大舞台,我們自古以來向大自然學習生存與解決問題。但一直接受傳統教育,在城市中成長的一代,只是長時間對着書本,由老師教授知識,容易忽略心理成長,於是在面對困難時,往往變得不知所措。體驗式教育,這個有別於傳統教育的名詞,它是甚麼?又帶給我們甚麼?從事體育教學工作超過廿年的鄭智明(鄭Sir),與我們分享體驗教育的內容得着。

1

鄭智明從事體育教學工作超過二十年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陪伴學生面對挑戰

  體驗教育(Experiential Education),又稱為探索教育、冒險教育、歷奇等。簡單來說,體驗教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透過連接認知、活動與情感,在學習中以自己的知識去發現和體驗,最後把經驗運用在生活之中。如果說傳統教育中,教者與學者的關係是知者與不知者的不對等關係,那體驗教育之中,老師是陪伴學生面對挑戰,敢於嘗試各種“不可能”的同伴。
  鄭Sir多年來從事體育教學工作,他於2009年認識在台灣推動“體驗教育”的謝智謀博士,二人一見如故。2011年,鄭Sir與謝老師一行人登上喜馬拉雅山脈, 這次登山後,激發鄭sir立志回澳門後,致力推動體驗教育。

2

鄭Sir(左)感激生命中遇上謝智謀老師及師母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鄭Sir說:“體驗教育 ,在港澳稱為歷奇活動,常給人的印象是體力要求很高的活動 ,但其實我們強調的是體驗學習圈的運用,學生如何在活動中,學習面對各種在社會、人生中的問題,才是教學的核心。所以當時我成立澳門體驗教育學會,希望在澳門建立體驗教育平台,讓本地體驗教育者可以通過此平台,結合澳門的教育情況,作出適合的教育方案。”

學習坦然接受失敗

  鄭Sir在2010年構思帶領澳門學生到海外登山,冀藉着登山的過程,讓年輕人學會勇敢面對挑戰,甚至接受“失敗”,這種心理素質的建設與教育,就如鄭Sir所打的比喻:在一場戰爭中,體驗教育扮演側撃的角色,透過活動引導學生作有條理的反思,讓他得出更好的經驗,這些經驗將會對他投入社會和規劃人生起着重要作用。
  他說:“登山和生活一樣,沒有人說登山一定會登頂,所以讓學生參與登山,除了是希望他努力去實現目標,同時要有隨時面臨無法登頂的心理準備。眼看到前面就是頂峰,但真的沒有力氣了,到底要不要下來徹呢?下次再來的時候應該抱着怎樣的心態?他們面對放棄與徹離,比一直勇往直前需要更大勇氣。當學生按實際能力自我評估,便會知道導致徹離的原因,也成為了日後他們在社會中面對逆境的良好心理建設。”
  當年的登山構思因各種原因,到了2012年才實現,整個前期過程面臨了零經費、家長擔憂的壓力,但這些問題都憑鄭Sir和同伴們的努力一一解決了。
 
 
3
2012年,鄭Sir與同學登上台灣第二高峰雪山,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五座高山之一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4

台灣雪山標高3,886公尺。出發前,鄭Sir與同學特地進行體能訓練,以應對天氣適應及體力需要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鄭Sir 表示:“家長一定會擔心,他們會覺得登山太危險,十幾歲的小朋友去登山、在山裡出事了怎麼辦等等的想法。那我就致電給家長,一個一個去解釋說明,包括我們的教學目的、理念、安全評估,事前的體能訓練等,讓他們知道這是一次在安全範圍內的冒險體驗,最後大部分家長都理解了。結果,這趟登山之旅終於實行。”

5

在登雪山時,同學們需要揹着二十公斤的大背包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挑戰體能極限

  曾有一位同學跟鄭Sir說:“我十幾歲仔,從來沒有想過原來我可以跑30分鐘。”
  2013年,鄭Sir組織了28個學生,到台灣騎單車環島,當中除了一名是小學生,更有一名同學的體重接近200磅。正因為過重,令他討厭體育課,每每遇到體育課需要跑步時,便獨個兒躲起來。但由於對環島十分感興趣,所以報名參加這活動。
 
6
2013年,鄭Sir與同學到台灣單車環島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這時,鄭Sir給他開出一個條件:連續跑三十分鐘。這對於該位同學來說可算是“不可能”,但他想一想,決定嘗試一下。接下來這位同學在課餘時間練習,到了測試那天,他跑了十分鐘,便感覺自己到了極限,只好向鄭Sir說:“我不行了。”鄭Sir做的,就是以很慢的速度,陪着他跑完三十分鐘。
  雖然這次經歷沒有讓這位同學立刻瘦下來,但在接下來的體育課,他沒有再逃避,也成功與同學仔一起環島。鄭Sir說:“在體驗教育裡,師生關係是平等的,他覺得自己做不到,我就陪他一起完成。經過這次體驗,他更能克服日常生活中的難題,甚至作出改變。”
 
 
7
環島期間,同學們互相支持與鼓勵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體驗教育,很多人都會把它聯想為體力活動,但其實體驗教育可與各個學科結合發展,例如數學科、物理科等。同時,鄭Sir希望小城傳統教育的體系中,不要忽視體驗教育的發展及其重要性。“體驗教育不能取代傳統教育,但體驗教育能令我們的傳統教育辦得更好,令學生的發展更健康。讓學生常懷感恩與正面的心,去理解和選擇自己想走的路,也是體驗教育的最終目的。”
  鄭Sir獲得澳門研究生獎學金,正準備往外地升讀相關的博士學位,希望把體驗教育帶到澳門的學術領域當中,除了身體力行實踐體驗教育,期望日後把學術成果帶回來,把體驗教育在澳門推得更快、更遠。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