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赴非洲 挑戰自我 ──專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習計劃人員余玉儀、陸婉華

      2017年,人才發展委員會與澳門基金會聯合舉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實習計劃”,余玉儀和陸婉華獲選成為實習人員,遠赴非洲的莫桑比克和喀麥隆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當地辦事處實習,為期一年。在這一年中,她們體驗了各種苦與樂,跨過那些語言不通、生病、被搶劫等等的困境。一個女生在異鄉堅持奮鬥,都是為了這個能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難得的實習機會。一年裡的成長和蛻變,都是由一點一滴的堅持、一個個無悔的選擇和甘之如飴的回憶所累積而成。

a1

余玉儀到莫桑比克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習計劃,從事項目協調相關工作。

 

a2

陸婉華到喀麥隆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習計劃,參與社會及人文科學項目相關工作。

 

 

飛向未知的世界

 

      成功獲選為實習人員後,余玉儀到莫桑比克參與項目協調相關工作,陸婉華到喀麥隆參與教育相關的政府項目協調工作。原可在畢業後於澳門選擇舒適無憂的工作和生活,兩位女生為何會想參加這個實習計劃呢?玉儀是比利時魯汶大學歐亞關係研究碩士,她表示高中時看到宣明會的影片,留下了深刻印象,自己一直都想到非洲看看,冀增加人生閱歷。婉華本來便對社會人文科學有興趣,碩士在英國愛丁堡大學修讀犯罪學和刑事司法,碩士畢業後到非洲三個國家當了半年的短期義工,她形容自己對非洲有很深的情義結,希望能學以致用為有需要的人服務。

a3

玉儀到莫桑比克最北部省份Cabo Delgado的一個社區,評估成人識字班的成效。(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一個女生飛到非洲實習一年並非想像中那麼容易。玉儀笑說,出發前上網找資料看見莫桑比克是全球第七窮的國家,不禁恐慌起來:“上網搜尋都是華人被殺、被搶劫等新聞,也非常擔心疾病和物資問題。出發前我們打了很多預防針,因為非洲常見霍亂、黃熱病、瘧疾等等足以致命的疾病,要做好充足預防措施。我最怕的是瘧疾,但預防藥的副作用很大,會常作惡夢、嘔心等等。幸得媽媽的鼓勵,因為知道機會難逢,所以本著只要安全回來就好的決心出發。”初到莫桑比克的玉儀,對這個國家最初的印象,是機場附近沿路破敗的黃泥屋、樹棚屋,後來發現市中心相對發達和城市化,會有連鎖快餐店、商場等。本來以為要過水井打水生活的玉儀,形容自己看見水龍頭有水時覺得感動萬分。但與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一樣,乾淨的水資源在莫桑比克十分寶貴,玉儀更曾遇過整個首都斷水幾個月,靠儲水過活的日子,“偶爾恢復供水,但水也是污濁的,刷牙時會聞到水有生鏽的味道。”

a4

莫桑比克最美的景觀之一的Bazaruto島,擁抱印度洋也成玉儀的樂趣。(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相比起玉儀,婉華到達的喀麥隆生活條件要差得多,她說:“機場周圍都是黑暗的,以為到市中心會變好,結果整個城市都一樣,到處都是坑坑窪窪的泥路,結構簡陋的房子。食水資源很珍貴,我們要將食用水煲完後再反覆過濾才可以喝。雖然之前到過非洲不同國家,但是這是我去過最落後的地方。一開始很不習慣,只能努力叫自己熬下去,頭三個月用了很多時間適應。那時候每天的行程就是工作和回家,因當地治安環境不太好,到街上走幾分鐘的路都很怕被人搶電話,直到後來回澳,好一段時間我在街上拿出電話都會小心翼翼。”玉儀表示,在莫桑比克也有類似的搶劫案頻繁發生的治安問題,出門都需要小心財物不要露白。她笑說自己也像婉華一樣,回澳後會提醒媽媽不要在街上拿出電話。

 

 

披荊斬棘克困境

 

         身處陌生的環境,玉儀和婉華每天都像面對著不同的挫折難關一樣。最大的挫折,便是她們剛到埗時的 “又聾又啞”狀態。UNESCO駐莫桑比克辦事處使用的辦公語言為葡文,駐喀麥隆辦事處使用的辦公語言為法文,一句葡文也不懂的玉儀和不諳法文的婉華,各自在工作上遇到了不同的挫折,生活瑣事也一團亂,她們都因此而哭過不少次。玉儀說:“要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工作,更要自己處理生活雜事,如找房子,辦水、電等等,也沒有朋友在身邊,覺得很孤獨。我試過用高壓煲煮熱湯,結果高壓煲爆炸,燙到手都脫皮,晚上又癢又痛睡不著,那時很不開心,不懂為什麼要把自己搞成這樣,但後來撐了下來,想著既然選擇了開始,只能熬過去。”

a5

婉華穿著非洲燙布衣服到訪喀麥隆西部(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婉華也遭遇了留下陰影的大難關,她曾試過被當地人搶劫,更不幸受傷,當時家人都很擔心,想讓她盡快回家,她說:“家人很擔心想叫我回家,但我覺得這不是回家就可以解決的問題,而且那時工作剛剛上手,我不甘心就這樣放棄了難得的機會。事情已發生,怎麼走出來也是只能靠自己。我覺得來到第三世界國家,知道風險一定會有,但其實去哪裡都會發生意外。我學到的事情,認識到的人,遠大於這件小壞事。如果再選一次,即使這事再發生,我仍寧願選擇到這個地方,去經歷這一切。 ”

a6

婉華在黑猩猩庇護所,和猩猩近距離觸。(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對於艱難的困境,玉儀和婉華都選擇了拍拍身上的泥土再次爬起來迎戰。她們花了很大的努力學習語言,務求讓自己能盡快適應工作,擺脫又聾又啞的無助狀態。婉華一開始靠著懂法文的室友帶著生活,但不懂法文始終很難投入工作,試過開會開了幾小時都聽不懂,沮喪得哭了好幾次。後來,玉儀和婉華都請了私人補習老師,堅持每天都學習語言。玉儀提到自己那段時間每天下班都會學兩小時葡文, 她說:“工作會議都使用葡文,一開始根本聽不懂同事們在講甚麼,但這個狀態大概只維持了三個月,因為堅持學下來,學了三個多月就已經能聽得懂工作會議的內容,會用葡文寫報告,我覺得環境很重要。”

 

籌組項目獲成功感

 

      在UNESCO實習的她們,大大開闊了眼界。玉儀是UNESCO駐莫桑比克辦公室裡最年輕的一員,負責UNESCO和聯合國各部門間的協調,辦公室不同項目的跟進和評估(Programm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協助組織各類的教育文化活動,國際日慶典及大型會議,同時兼任UNESCO傳訊工作,負責撰寫新聞稿,發佈各類報告及文章,拍攝不同活動情況,聯絡媒體、政府部門及NGO(非政府組織)、聯合國不同部門同事及其他企業合作夥伴,以及管理社交媒體等等。工作繁忙得每天都要加班的她,會跟著文化項目經理出差,到世界遺產地方大會修訂保護遺產的方案;到農村看項目實行情況和採訪;代表辦公室與聯合國其他部門開會,如聯合國人權小組、聯合國傳訊小組、教育小組等等,撰寫報告和新聞稿等等。她說最後半年在UNESCO的日子,主要實行了兩個關於宣傳新聞自由的項目,加強40名莫桑比克法官和司法人員對於新聞自由和保護記者的知識。工作雖然繁重,但她獲得了滿滿的經驗值。說到這裡,玉儀露出了滿足的笑容。

 

a7

玉儀和上司的合照。玉儀有份策劃的工作坊,加深了莫桑比克法官和司法人員對於新聞自由和保護記者的知識。(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婉華在UNESCO社會人文科學部門負責從事與教育有關的政府項目協調工作,從社會學角度推動當地與青少年有關的項目。她說:“因為非洲缺乏機遇,很多青少年無法接受教育,衍生了很多青少年社會問題。我在一開始工作時便需要設計能落地的活動項目,協助上司籌措活動所需資金,十分具有挑戰性。我邊寫邊學習如何設計活動項目,找了許多資料深入研究。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其中一個項目,是幫助當地推進教育普及的項目,我透過參考網上課程如MOOC的形式,結合當地情況和資金籌措的要求,不斷修改,最終構思了一個計劃。當時有五個不同功能部門提交了關於這個項目的計劃,但最後上司選擇了我的計劃代表整個辦公室交出去,而且最後得到了成員國的資金支持。雖然計劃在我離開之前還沒實行,但也覺得備受肯定和鼓舞。”

a8

婉華在辦公室和同事的最後一天聚會(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帶走的美好回憶

       雖然工作辛苦,但玉儀和婉華都捨不得在非洲的一切美好回憶。玉儀說如果用“坎坷”來形容頭半年過得很窘迫的日子,那“享受”是她後半年最大的感受。在適應了工作和生活節奏後,她開始享受在非洲的生活:“最感恩的是我遇到了很多很好的人,例如很照顧我的辦公室同事,為了我們安全經常載我們的牧師司機,在醫院住院時很熱心來詢問我想吃甚麼的護士和廚師。後來我開始去遊樂,去音樂節、逛博物館、和朋友開派對,周末會去南非看動物。從莫桑比克到南非,只要開三小時車就可以到達全南非最大的自然郊野公園,後來還跟朋友遊歷了很多地方,大開眼界。”

a9

玉儀深入到坦桑尼亞馬賽人的村落了解當地人的文化和風俗,

在馬賽人傳統中,房子是由女人用牛糞與水泥混合建造而成的。(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要數在喀麥隆參與過的項目中最喜歡的,婉華覺得是三.八婦女節的大型遊行項目。她說:“在喀麥隆,一般都要買布料和找裁縫做衣服。每年三.八婦女節,喀麥隆都會推出兩款同款不同色的布料。2017年的布料全賣斷貨,幸好聯合國辦公室替我們預訂,然後找來裁縫量身訂造。最後我穿著這條裙子成為聯合國代表團的一員參加遊行,心情很激動。活動展現了女性裁縫別出心裁的設計,也推動了婦女的經濟收入,是真正的大大推廣了女性賦權這目的。”

a10

三.八婦女節的大型遊行,婉華與眾人穿上同款布料不同設計的衣服。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這一年來的經歷讓玉儀和婉華都成長了不少,玉儀說:“非常幸運能參加計劃,我覺得自己堅強和獨立了,對聯合國和非洲的認識加深了,對事情的態度也更加開放。我認為澳門若想成為國際都市,不能不去參與國際發展和援助這類型的事務。我自己未來亦希望能出一份力連接中國和葡語系國家,以教育培養造福社會的人才,這無論在非洲或澳門都很需要。” 婉華說自己以前也是不關心社會的人,但出走世界後改變了很多:“在澳門生活太安穩,我以前不關心外面的事,但到外地以後,發現平時抱怨的事其實很小,因為在外面再差的都遇過,也體驗到自己能做的事其實也可以很多。未來希望自己可以向NGO方向發展,成為澳門青年與國際事務的連接橋樑,善用學到的社會人文學科的研究成果及在UNESCO的經驗,研究如何將對澳門社會有用的社科人文研究成果變成具體方針政策,將其實踐,回饋社會。”

 

      2019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實習計劃”仍將繼續舉行,報名日期將在人才發展委員會網站、微信公眾號及Facebook專頁公佈,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