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智能交通運輸系統專家 林瑞海

重新認識,再次植根,規劃基建,突破瓶頸,築宜居地

 

  一位軌道、智能交通運輸系統專家,離開土生土長的家園,在外生活快上三十年,差點兒連“根”也拔走了!為甚麼在他人生的這個時刻重回故土,實現少年時的夢想?又是甚麼成就了他的夢想?他的故事給我們對澳門的未來帶來了怎樣的啟發?

 

1

林瑞海博士

工作背景

  • 澳門特區政府運輸基建辦公室技術顧問

專責輕軌線路及運營規劃。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交通運輸及物流方面15年教學經驗。

學歷背景

  • 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學士
  •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土木與建築工程學系、運輸學碩士及博士

運輸政策與規劃、運輸系統分析、公共交通、智能交通系統及物流研究等方面專家

 

創新、冒險、好奇塑造了少年夢想 ….

 

  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勇於創新,敢於冒險,有較强解决問题的能力,滿有夢想,似乎是精英們必備的一些個性與特質。

 

  林瑞海博士 (Dr. Michael Lam),從少熱愛學習物理學知識,一次中學校園展覽中,曾經為了印證牛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理論,膽粗粗地用了單車的輪圈,造了一個火車制動系統模型,相信是他的第一個路軌工程吧!這也成了他對學習軌道工程的啟蒙。經常博覽群書,動手架構各類模型,透過驗證和實踐方式,來牢記所學的知識,就此打下相當扎實的理學基礎,他輕快地說出了這宗童年往事。

 

  接著又說,中學年代正值香港地鐵工程開始啟動,一次親眼目睹九龍彌敦道路段施工,對他而言既新鮮又相當震撼,當時心裡不禁慨嘆,憧憬他日若澳門也興建地鐵,能參與其中是多麼的好!從此,更孕育了他對學習建築、土木、交通工程的濃厚興趣。

 

困境、挫敗、生活中歷練成長 ….

 

  堅定不移、不屈不撓是跨越逆境人生的關鍵品格。當年因家境原因,升學受到挫折,很多人就會無奈地感到一籌莫展,然而Dr. Lam對我們說:必須積極面對生活,幸運地找到了一份工程公司的工作,靠著勤學及追求知識的信念,邊做邊學,表現很快得到了上司的賞識和認同,並委以他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參與設計一座大廈。“十五層高的大廈,我一層又一層用心地按照設計圖則,跟著工程師去計算!”這是個相當難得的機會,他不禁雀躍地憶述起這件往事。

 

  剛開始工作那年,確實相當充實,累積了很多實務經驗,時間長了,就不得不認真考慮前途問題,認為單憑當時所擁有的知識與技能,再不突破則無法達到憧憬的目標,走出去,闖一闖的念頭不時產生,於是毅然決定前往台灣大學修讀土木工程學系,其後更有機會去美國德州大學深造,從事土木與建築工程、交通運輸及物流等方面的研究,最後更取得了博士學位。

 

人生抉擇 規劃職涯 拓展視野 累積經驗

 

  人生似乎與抉擇有不解之緣,自博士畢業後,又進入了人生的另一階段,似乎別人嚮往的樂土卻不是他安身立命之地!尋尋覓覓之中,為了實現自我,抉擇又再次臨到他的身上。

 

  公共交通運輸系統的建設及管理非常注重實務經驗,適逢亞洲地區正處於發展中,當時選擇了新加坡,是因為這政府對於交通運輸,城市規劃方面的政策十分關注,而且在策略、規劃、管理方面相當先進。經過考量後,在多個工作選擇中,接受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邀請擔任教授。

 

  Dr. Lam對我們說:事實上,在新加坡15年教學生涯中,除了教學外,還參與多個交通項目與培訓工作,還有相關的研究服務。由於新加坡政府亦很有區域合作發展的視野,期間更難得有機會參與新加坡政府在印度、東南亞及中東地區的項目,走訪過不同的國家,而這些國家地區都因交通問題,遇到了經濟發展的瓶頸,透過參與這些項目,嘗試及經驗了很多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輕軌契機 重新認識 返回故里 實現夢想

 

  問及Dr. Lam是甚麼機緣產生回流意念?他回答說:輕軌諮詢工作開始可說是一個契機,當時接到澳門工程師學會邀請,分享有關輕軌網絡方面的經驗和意見,其後亦陸續有不同的團體邀請出席城市規劃與交通運輸方面研討會,尤其是參與一些研究項目後,透過調研工作,讓自己重新認識澳門。

 

  直至2007年輕軌項目落實,在這時候,又開始有思想掙扎,自己在澳門長大,明白到這地方小且人才缺乏,要支撐一個技術含量高又複雜的大型運輸系統,一定需求各種各樣的人才,而且人資也會面臨很大壓力,深信這就是一個時機,如果能回來投入輕軌的建設,既可兌現少年時的夢想,亦可將自己知識、經驗、才幹發揮和作出貢獻。就這樣把自己的履歷投寄了給澳門特區政府。

 

  今天這個決定後悔嗎?“沒有!”他爽快地回答,接著又說:“決定是不容易的,因為離開了很長時間,需要重新認識、規劃,再次在人生舞台上尋找自己的角色,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可以全情投入的角色!最重要的是,2008年回來後,能夠置業安頓好家庭,重新在澳門植根,就這過程亦經歷了一段時間!”

 

工作動向:輕軌線路及運營規劃 支撐整個項目人才培訓

 

  談到他目前的工作,他回應道:很充實,這麼大的一個項目,從規劃、施工、運營、維護等各個階段都有大量的工作,既要確保施工質量、安全及進度,亦需兼顧在不同階段規劃不同人力資源的投入,在規劃當中,希望透過持續、連貫性培訓,讓更多居民能參與到項目的建設,創造更多就業和向上流動機會。

 

  關於人才培訓這一話題,他又說,輕軌項目現需三大領域人才,第一、規劃監管人員,這部分一般由政府負責,大部分是高學歷工程和法律人員;第二、運營管理人員,這部分交由運營公司負責,需要大量人員負責恆常性的維護管理;第三、建設人員,這方面的需求量最大,輕軌工程各部分的建設施工都需要大量的建設人員。

 

  他又介紹政府現正和澳大合作籌備軌道交通技術相關課程,希望可以藉此為澳門培養更多各類儲備人才,日後能參與輕軌的工作。另外,政府亦要求負責生產列車的駐澳公司安排其聘用的本地人員前往日本、新加坡等地進行實務上的培訓,且嚴謹地監察該公司員工本地化的落實情況,並推動提供員工培訓,讓本地技術型人才數量逐漸攀升。

 

未來展望:更多新血投入,促進規劃運營,突破發展瓶頸,構建宜居城市

 

  Dr. Lam提及一次在一間茶餐廳,無意中聽到坐在旁邊的兩位中學生談及生涯規劃事情,學生說,將來想投身澳門輕軌行業,參與輕軌的運營工作,這事確令他鼓舞。

 

  澳門年青人想從事這一行業,除了在專業學識上要打好根基外,學會做人處事方法,懂得隨機應變的技巧,在急速發展的社會中,增強自身的抗逆能力,隨時做好心理準備面對挑戰。在新加坡的教育中,很早就培養青少年人有區域觸覺,因此,更重要是趁年輕,離開自己的comfort zone,走出去探索其他潛在的機會,增長見識累積經驗,還要拓展個人對區域與國際的視野。

 

  澳門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毫無疑問在過程中都會遇上各種各樣問題,或許發展上遇到瓶頸,透過促進基建規劃的發展,如增加口岸、路橋、隧道及軌道等工程建設、可加強人流、物流的承載能力,解決居民和旅客出行的問題,讓城市發展成為宜居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