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工作者(企業創作總監) 林子恩

一個寒冷下着大雨的冬天早晨,來到了Wilson的工作室,座落於一家舊的工廠大廈三樓,工作室裡大概有20人的團隊在工作。走進了Wilson辦公室,佈置簡約,牆壁上掛上了很多他的手繪作品,甚有格調,從談話中給我們的印象是:爽朗、愉快、謙遜、充滿夢想和熱情的藝術工作者,一個半小時的訪談,彷彿剎那間就過去了般。

wilson_2

 

  • 為甚麼在事業如日中天之際回流?

  我們問他:在加拿大事業發展得好好的,拿下了不少獎項,為甚麼想到了回流!有甚麼原因?他回答說:我跟你們說真的是!在那邊生活工作了30多年,事業途程確實是走得非常順暢!回來從頭開始,朋友都覺得有點奇怪,就恰似當年離開澳門時一樣,放棄了自己多年打下來的事業基礎。

  為甚麼會去到那邊發展的呢?他跟我們說:回想80年代初期,太太(當時的女友)一家移居了加國,在一次探望中,當地的環境氛圍特別給我留下良好的印象,回來後,很快就處理好公司業務,雖然有點捨不得,因為一切得來都不是容易的。

  他開玩笑說:自少就是“頑童”一名,不是特別喜歡讀書,却是很喜歡畫畫,15歲入行,最初在傳統的廣告公司當了5年學徒,但確讓自己在那些年頭裡打下扎實的美術根柢,當中更是由衷地感激啟蒙教導的張耀生先生,20歲那年便與本澳知名畫家黎鷹先生合作自組廣告公司,直至移民前公司業務一直發展得不錯。

  話又說回來,到了加拿大後有機會走進校園,在美術學院重新開始接受在藝術方面的正規教育。畢業後,更是心無旁騖,一直專注從事廣告、品牌設計和顧問的工作,多年用心經營後,生意業務發展得很好,事業基礎又再次建立起來,更取得了不少客戶的支持和欣賞。

  其實移居加拿大多年,不時亦有回到澳門參加藝術活動,亦曾擔任澳門及其他亞洲地區的活動評委工作,不過當時孩子們尚年幼,家庭及經濟基礎亦在努力鞏固中,所以沒想過留下來發展。現在孩子大了,自己多年來在品牌創作方面累積了豐富經驗,亦打下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又眼見澳門近年社會發展,想了一下也該是個時候,為“澳門品牌”做些事,圓自己一個夢!2009年終於回到澳門,創立了自己公司。

 

  • 如何看待人才”

  Wilson 在成立公司之初,像其他創業者一樣,也遇到“人才”的問題,他表示人才要親自發掘並且用心栽培,所以他在聘請員工時,既不要求對方多有“才華”,更不要求對方多有“勁兒”,只是要求他們有基本知識和技巧,最重要是對工作有熱情、信念、使命,即使平庸的資質,只要有適當引導和琢磨,還是可以有很好的發展,最緊要的還是有“心”,即在態度上,作為徒弟的是要把師傅的一言一行,好好的看在眼裡,牢牢的記在心上,還要恰恰好的在日常“活兒”中幹出個樣來,這番話好像說出了當年自己的感受似的。

  他又接著說,講到栽培“人才”這個話題,老實說我的公司當然沒有大企業那樣的“優薪厚遇”,但小公司有的是“人情味”。他的說話恰恰的告訴我們,這不就是我們小城的“價值”?特別有興趣他公司的“人情味”在哪?他娓娓道來了他的經營心得。

  從來不喜歡員工稱我“老闆”,他們通常叫我的洋名Wilson,我愛跟他們分享自己事業上的成敗與得失的經驗,不希望他們多走了寃枉路,漸漸在工作中培養他們的實力,這讓我感覺他們較容易接受和學到自己想教的。留住人才要給他們看見的是發展的機會,他跟我們說,每隔一段時間他會把公司的架構圖作出調整,當時他就拿出了兩張圖紙給我們看,從圖來看明顯公司是在擴張中的,好些職位是空著的,由他自己來撐著的。他還說繪製架構圖的目的是讓同事明白他的想法,每一個部門、每一個崗位是做甚麼?他們發展空間在哪裡?“Who is going to do it?”是他的理念,只要明白清晰各個崗位的分工、所承擔的義務,所擁有的權利,還要具備任職能力,人人都是平等的,這就是我們公司的共同信念。

  今天他公司裡的部門主管都是與公司一起成長的,他說回想當初他們是很“Fresh”的大學畢業生,但都擁有對文化創作事業的那股熱情,留住人才就是給他們締造夢想的空間,當然,若員工有更好的、更適合的發展機會,他的態度是鼓勵和祝福的。

  • 怎樣看澳門文創產業的發展

  他認為,經過政府近年的大力推廣,文創業確實是讓更多人關注起來,對產業的認識亦有所提高,要讓她開花結果,除了發展空間外,社會觀念亦很重要。傳統中國人社會向來較為“實際”,很多時候家長們會認為學藝術或從事文創業“難以為生”,就這樣的想法卻影響了孩子們的選擇,其實學藝術設計是“最實際”不過的,在人們生活中根本就充滿了很多對設計的要求,譬如說,髮型彩妝、衣履配飾、家居用品等等的事物,無不是貼身和貼心的追求嗎?觀念的改變應該從認知開始。

  繼而從態度上蛻變過來,就是要懂得尊重創作。他幽默地給我們說了個笑話,就是從前他在廣告公司做廣告招牌的故事,假如招牌造價3000圓,設計費500圓的一個商品價,也不及4000圓全包,送設計的一個包裝吸引客戶。後者說明的是“設計”分文也不值,但在國外,這種觀念恰恰相反,尤其尊重著作權。

  談到尊重創作的問題,在很多採購招標項目上,他感到這一點都被忽略了,因為投標者會被要求提供設計原型,這對業界而言,既是成本風險的問題,又是考驗創作的問題,業界在多方衡量下就不投了,甚至有時還會出現流標,似乎已成為了一個“納悶”的常態。打破這個局面,要有創新的思維,從尊重創作及保障正當權益出發,他提出在創意工程採購項目中為投標者創設因早期創作而衍生的費用由招標方承擔的建議,並由政府帶頭起示範作用,那麼創意工業前景將會生機盎然,同時讓客戶提供更多有質素的創意商品的選擇。

  改變人們觀念及習慣不是簡單的事,或許從另一角度來看,要知道學藝術不就只有做藝術家的一條路可走,要明白學藝術的目的是提升個人的思想行為的品味和修養,文化是人們在發展過程中累積而來的各種各樣的生活智慧,只有當大眾明白到文化價值的重要時,情況便會不同了,文創是文化與生俱來的產物,社會必須為培養文化氛圍創造條件,就是首先要做好文化藝術教育工作,讓孩子們從小認識藝術,對藝術建立正確的觀念,同時要快快地把一些窒礙發展的不當想法矯正過來。

  • 文創人才的培養

  產業發展需要人才支撐,他表示需要年輕人投身文創工作,更指出本地青年人與外國的各有特色,不同之處在於,前者在邏輯思維、組織能力及世界視野方面較後者遜色,他認為可能因教育制度及社會環境不同所致,外國教育著重啟發思維,善於表達想法,而本地青年人在工作效率方面則較外國的為快,或許與外國生活節奏較輕鬆有關。

  以他兩個兒子為例,就是分別學藝術和設計的,但他們很有市場及營銷的頭腦,過去亦為他的事業提供了不少意見,早前大兒子眼見父親獨力營運公司頗感吃力,於是主動提出回流協助,但奈何沒有“澳門人”的身份,結果只能以外地僱員身份來澳工作。

  他認為人才流動會促進文化碰撞,對文化事業的發展有益而無損,故建議政府制訂引進人才的政策,可先考慮吸納本地高等院校的資優的外地學生留澳工作,也建議考慮二代回流的措施,可緩解短期人才不足的燃眉之急,但長遠計,他認為仍是要做好人才培養的工作。

  他指出一個品牌的成敗,不單是產品本身的素質,市場環境至關緊要,要懂得營造“一個有文化氣息的市場",讓消費者覺得可以在澳門買到具特色的、有品味的商品是很重要的,這樣才真實帶動產業的發展。今天、文創人單靠在藝術及創意方面有實力,明顯不足以在競爭劇烈的市場中突圍而出,尤其對營銷或管理一竅不通的更為困難,產業要求他們接受全方位的訓練:由設計、製作、生產、物流、銷售及至陳列展示等方方面面的知識裝備。

  關於人才培養方面,他有這樣的建言:為了實踐全方位的訓練,應該為學習藝術、設計方面的學生們在學程內設立實習制度,透過實踐,讓他們體驗未來在工作及市場上所遇到的事物,並且由職場資深導師指導應對工作上的困難,這對學生和行業都是有益的。目前,澳門文創市場處於起步階段,事實上實習安排會對企業造成一定壓力,建議政府可對提供實習機會的企業以補貼薪酬措施給予鼓勵。他又指出,為了讓學術機構貼近市場發展,掌握市場需求的技術,又建議政府在制度上有所創新,能讓藝術學院與企業合作,藉創意商品項目的製作,既可讓執教的在學術上激發創新亮點,又可讓學生們學習到課堂以外的市場潛規則,對推動業界成長起促進作用,那不就是創造多贏局面嗎?